因为朱玉宁要请的人不多,所以宋思睿的大师兄一行人摆完桌子,收拾完厨房,就都在客厅坐着嗑瓜子聊天了。</P>
“都熬过来的好咯,有一门手艺怎么也饿不着了。”朱母感叹道。“以后会越来越好过的了。”</P>
“那可不。不管学什么,终究是要学点技艺在身上的好。”</P>
“以后还是得让孩子上学的好,还是朱大姐你有远见,都让孩子们上学。现在都毕业了,能开始帮家里忙了。”</P>
“诶,现在也不是手艺人都能好过的咧。还是读书踏实,可是我家那几个没一个读得下去的。”</P>
“对啊,我家也没有读书人。朱大姐,你家咋培育出来的三个大学生啊?”</P>
“这……都是孩子们自觉啊。”朱母真没有在炫耀的意思在,她想了想,确实是小闺女出的力。</P>
有人就不信了:“怎么可能,朱大姐你就跟我们说说吧~”</P>
然后朱玉宁就悄悄的走开了,以前她初中的时候,就有人这么问过老母亲,也是不信老母亲的话,于是乎被打脸了之后,就老是拿她和自家的孩子比较。</P>
很巧妙的就是,朱玉宁和那家人的孩子是同校还是同年级的同学,朱玉宁也不止一次的庆幸不是一个班的同学。</P>
每次碰面那小姑娘的眼神都在瞪着她看,直到毕业了,她考上了高中,小姑娘什么都没有考上,然后就找了个临时工。</P>
在下乡政策出来四年多的时候,朱玉宁还在上高中的时候,那人就下乡了,从那之后,朱玉宁也就没有听说过那个女同学的信息了。而朱玉宁也没有兴趣去打听。</P>
被人阴恻恻的盯了初中两年,平时在街道里碰到也是那种很压抑的眼神,是个人都会背后发冷的。</P>
朱玉宁也担心过她会做什么,但实际上,这人就只会盯着她看,人家没过线,平时只是碰面的时候看一眼,烦是烦,但她只能选择无视了。</P>
不过那个女同学下乡确实是过得很不好,这都是她自己造成的。</P>
初期下乡的补偿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个女同学拿到手的只有十分之一,然后自己临时工作也没能存下来钱。下乡了家里一哭穷她就会想办法,弄东西寄给家里。</P>
从最开始的赊账(工分),到跟同下乡的知青,追求她的男同志去借。再到她借不到钱或者东西了,她做了最后悔的事情——她盗窃了知青的东西。</P>
她后悔的是被人给抓到了,虽然只是第一次,但是她借的钱太多了,最后是嫁给了愿意帮她还钱的那家村里人家。</P>
三年生了三,儿子是有了,身体是垮了,没到三十五岁就累没了,晕倒在自家地里,然后再也没有醒过来。</P>
——四合院的客厅——</P>
“真是这样子,我闺女从小就皮得很,满大街的跑。上小学就学会了自己回老家,我们家回去老家得坐两趟车才能到。她自个拿着存下来的零花钱就跑回去找她奶了。两个小儿子我差点就不要了的。”朱母想起来两个小儿子,心中诸多感慨。</P>
怀上的时候是真不想要,家里已经有三个了,朱母和朱父也没想过养老的问题,左右他们都有工作,也不担心这一点。</P>
现在孩子养大了,回看过去满满的都是回忆。辛苦也不是特别的辛苦,都苦了小闺女,等小闺女要结婚了,她两个小弟指定得多贴点,实在不行就从大家平均分的钱里扣了!</P>
“啊?朱大姐,你开玩笑的吧?双胞胎男娃啊!”有人显然是不信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