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粽子节。</P>
没有程晚想象中的欢欣鼓舞和热闹,也没有人走亲戚。</P>
每家只是在中午吃了顿提前包好的粽子,这粽子节就算过去了。</P>
贾家村人的心思和精力都在收麦子上。</P>
对于农民来说,再没有什么是比地里的活计更重要的事了。</P>
那关乎全家人的口粮和收入。</P>
五月初五开始,程家和贾家村的其他家一样陷在夏收的忙碌之中。</P>
等夏收结束,黄豆入土,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上旬。</P>
橘红的夕阳染红了天际,程家小院里,程家众人时隔近一个月,再次为了卖竹筒粽忙碌起来。</P>
这次砍竹筒、打磨竹筒和木塞,程二牛等人没再刻意避着村里人。</P>
因为自打五月初五那天贾村长的大儿子贾掌柜一家回了一趟村里后,程家做竹筒粽的生意就直接大白在村里人面前了。</P>
贾掌柜一家人倒也没有好事儿地满村传话,只和贾村长一家人说了。</P>
但谁家没有个爱往外说闲话的人呢?</P>
不过两天,程家在县城卖竹筒粽这事儿就传遍了全村。</P>
若不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忙着地里的农活,只怕该有不少人上门打探了。</P>
程晚用帕子擦了擦手上的水,说道:“今天就泡这么些糯米吧,泡多了明天怕是卖不完。”</P>
亲身经历过这段时间的农忙,程晚真心觉得她那几天每天早起、来往县城卖竹筒粽所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P>
刺挠的麦芒、一直弯着的腰、掉地上摔八瓣的汗珠,天上挂着的烈阳......</P>
程晚现在回想起这些仍觉得浑身不适。</P>
若不是还能靠着快递柜里的降温冰贴和防晒喷雾偷偷给自己行些方便,程晚是真想撂挑子不干了。</P>
程晚在现代虽是个孤儿,但也是在城里的孤儿院长大的,后来大学学的法学,对农事了解甚少。</P>
这次再经过夏收这一遭,程晚觉得她还是老老实实想点子做生意吧,种地真的不太适合她。</P>
而且古代普通农户种地的收益实在太少了,或者说压根没有收益,能填饱肚子已是很不容易了。</P>
拿程家来说。</P>
程家一共有四亩半地,如果像今年这样年景好,平均每亩地能产出一百七八十斤的粮食。</P>
靠这四亩半地的产出,根本填不饱程家人的肚子,更何况还要再去掉朝廷征收的税。</P>
怪不得程家人之前一个比一个干瘦。</P>
常年吃不饱肚,能不瘦吗?</P>
至于年景不好。</P>
那就不是饿肚子的事了,是要饿死人的。</P>
林老太他们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商量着接下来要做的要紧事。</P>
修屋子、加盖屋子、找媒婆。</P>
这是要给程大平娶媳妇儿了。</P>
程晚没说什么程大平年纪还太小,再大些再娶媳妇儿之类的话。</P>
一是她作为妹子,大哥娶媳妇儿这事儿自有林老太和程大牛夫妇做主。</P>
二是程大平已经十六岁,这个朝代十五岁成丁,十六岁的年纪确实是该娶媳妇儿了。</P>
程晚觉得,如果没有能力改变环境,那最好是做顺应环境的事。</P>
像程大平,再不给他张罗娶媳妇儿,他是要被人背后说闲话的。</P>
程晚听着林老太他们闲聊,在心里盘算着自己接下来要做的生意。</P>
粽子节一过,竹筒粽的生意必定不会再像那几日那样火爆。</P>
接下来,每日能赚几十个铜板就算很不错了。</P>
照这么下去,程晚不敢想得到猴年马月她才能光明正大地过上她想过的日子。</P>
程晚打算把竹筒粽这一摊丢给程二牛,她则是要去试着做另一个生意。</P>
豆腐。</P>
想到豆腐,程晚不由得在心中再次感叹:“豆腐,多好吃的东西啊,这里居然没有豆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