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P>
朱元璋穿戴整齐后,回头看了一眼床榻上的马秀英,伸着懒腰朝御书房行去。</P>
朝阳初升,霞光万道。</P>
朱元璋缓步来到御书房,开始批阅奏章。</P>
时间如奔腾的长江,一去不复返。</P>
转眼已是洪武十一年(1136 年)</P>
这日,皇宫御书房。</P>
“陛下,大军已然集结完毕,只待您一声令下,便可出兵西夏。”朱武快步走来,躬身禀报道。</P>
朱元璋转过身,微微点头:“好,传令下去,即刻出发!”</P>
“臣领旨!”朱武领命而去。</P>
待朱武离去后,朱元璋看向身旁的朱标微笑道:“标儿,咱走了之后,便由你负责监国摄政!”</P>
“你可知咱为何要让你监国摄政?”</P>
朱标躬身回道:“儿臣想,父皇这是为了锻炼儿臣的治国能力,同时也是对儿臣的信任。”</P>
朱元璋点头微笑:“不错,咱确实是想借此机会让你更多地参与朝政,了解国家大事。”</P>
“但更重要的是,咱希望你能够明白,身为君王,不仅要有决断力,更要有担当。”</P>
朱标听后,神色凝重的点头:“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所托,竭尽全力治理好国家,等待父皇凯旋归来。”</P>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嗯嗯...咱相信你能够做到。”</P>
不久。</P>
应天府军营,旌旗猎猎,以岳飞、高宠、岳云等人为首的六万大军整装待发。</P>
朱元璋身披铠甲,骑上一匹高大的战马,拔剑向前一挥:“出发!”</P>
大军浩浩荡荡的开拔,百姓们夹道相送,欢呼声此起彼伏。</P>
朱元璋骑在马上,目光坚定,他要让西夏和金国知道,大明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欺凌的!</P>
与此同时,府州。</P>
镇川堡,折家军军营。</P>
夜色朦胧,镇川堡内灯火通明。</P>
折彦直与折可存叔侄二人并肩而立,远眺着夜色中的营帐。</P>
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在火光中若隐若现。</P>
“此次西夏军有备而来,我们需得小心应对。”折可存沉声道,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忧虑。</P>
折彦直点头,目光坚定:“三叔放心,侄儿定当竭尽全力,戴罪立功!”</P>
二人正说着,一名斥候飞奔而来,单膝跪地禀报道:</P>
“启禀将军,西夏军已在三十里外扎营,李良辅亲自率军,兵力约莫有十万之众。”</P>
折可存闻言,眉头紧锁:</P>
“李良辅此人精通兵法,且西夏士兵骁勇善战,这一战,恐怕不好打啊。”</P>
折彦直却毫无惧色,傲然道:“三叔,侄儿愿为先锋,明日一早便去会会那李良辅!”</P>
折可存看着折彦直年轻而坚定的脸庞,心中不禁暗赞一声。</P>
拍了拍折彦直的肩膀,道:“好!明日你便带领五千精锐作为先锋,务必打出我折家军的威风!”</P>
夜色渐深,叔侄二人又商讨了一番战术,方才各自回营休息。</P>
翌日清晨,天色微亮。</P>
折彦直便率领五千精锐悄然离开了大营,朝着西夏军的方向奔去。</P>
晨雾缭绕中,折彦直一马当先,手中的长刀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P>
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P>
与此同时,西夏军营。</P>
李良辅站在营帐外,远望明军的营地。</P>
其眼神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什么。</P>
身旁的亲兵肃然站立,不敢上前打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