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望天王三思,此时便颁布黄历某认为不妥。”</P>
“某以为既然叫皇历,那就意味着先有皇而后有历。”</P>
“故新朝皇历应该在天王登基开元之后,再颁行天下。”</P>
“而且开元那一天,新朝的第一诏也应该是天王的登基诏书。”</P>
“之后才是陆续颁格各种法典律令,包括这部皇历,如果未开国先颁行皇历,恐怕名不正言不顺啊!”</P>
闻言,赵鼎不由得看向吕由诚反驳道:</P>
“吕知府此言差矣,黄历不光是过日子所用,更是朝廷展示皇天之道。”</P>
“诏告天下百姓日月时辰的律令,黄历不仅详细记录了新朝元年的四季更替,日月循环。”</P>
“甚至还有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且其中还标明了全年当中最为重要的农时,潮信,以及大吉大凶的日子。”</P>
“这也是普通百姓生产劳作的基础。”</P>
吕由诚轻轻摇头,随即开口道:</P>
“赵府尹,历朝历代皆是先有皇再有历,若是顺序颠倒,那就有不伦不类了。”</P>
赵鼎点头又摇头。</P>
“吕知府此话虽然没错,但是不知吕知府有没有想过,中原国土万里,一本黄历以京城送到边疆就得两三个月。”</P>
“许多边民直到开始春播了,甚至还没有拿到本年度的皇历。”</P>
“因此,我觉得天王提前颁发皇历是一个英明的决定。”</P>
“只有如此才能让全国百姓赶在农事之前拿到新朝的第一本皇历。”</P>
听到赵鼎的话,朱元璋微微点头。</P>
看来这个赵鼎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意思。</P>
“赵府尹所言不错,天下百姓先看到皇历,那么他们会认为咱这人心系百姓,这还没当上皇帝就先惦记上老百姓了。”</P>
“如此一来,在建国后,百姓就会更加拥戴我们大明的。”</P>
赵鼎面向朱元璋揖礼道:</P>
“天王明鉴,这正是天下百姓的心思!”</P>
“天王圣明,吕某看问题还是有些浅薄了。”吕由诚面露尴尬之色。</P>
闻言,朱元璋轻轻摆手:</P>
“唉唉唉.....先生莫要妄自菲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P>
说到此处,朱元璋不由轻咳了几声。</P>
“咳咳咳...”</P>
“这段时间咱一直做着同一个梦。”</P>
“在梦里,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告诉咱,咱前世名叫朱元璋,今世之所以叫晁盖是为了避讳某些东西。”</P>
“不过眼下拨云见日,今世需要避讳的东西已然消散。”</P>
“眼下新朝开国,正是换回原名的大好时机,若是此时不换,日后再换的话会给新朝带来灭顶之灾。”</P>
“因此,咱决定从今往后,将换回自己前世的名字!”</P>
其实朱元璋也不愿如此,但为了大明的国姓,不得不出此下策。</P>
而且他朱元璋总不能顶着别人的名字过一辈子不是。</P>
听到朱元璋所说的梦境,吕由诚和赵鼎相视一眼,纷纷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不解与茫然。</P>
思虑片刻,吕由诚面向朱元璋开口道:</P>
“天王,此事事关重大,还望天王再三考虑一二。”</P>
“一旦改了名字,那么天下百姓就只知道朱元璋,再也不会记得晁盖这个名字了。”</P>
“是啊,吕知府所言不错,还望天王再行考虑一下!”赵鼎附和道。</P>
朱元璋轻轻摆手,面色严肃道:</P>
“不必再行考虑了,咱已经决定好了,日后咱不再是托塔天王晁盖,而是大明王朝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