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P>
打井机</P>
周梦臣想了想。</P>
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P>
他虽然没有见过见过后世打井的机器是怎么工作的。但是却远远的看见过,那种油田磕头机。</P>
这给了周梦臣灵感,既然挖不动,我就砸。</P>
当然了,周梦臣不是没有想过,用是钻头来钻,但问题是,怎么样这个钻头转起来啊?</P>
没有办法。</P>
周梦臣只能硬砸。</P>
这里面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周梦臣只能准备好持久改进。</P>
在程大位的帮助之下,为周梦臣负担了一部分数据计算,好在结构不复杂。</P>
大概有半日功夫,就将图纸给画了出来。</P>
周梦臣这种做什么先画图纸的习惯,也慢慢被人熟悉了。所以周梦臣不用自己去督促了,让程大位却给那些工匠解释就够了。</P>
很快周梦臣要的东西,也就造好了。</P>
就是一个大木头架子。</P>
将几根大木头拼接在一起,这几根大木头,本来是准备用来做横梁用的。都是一人合抱的大木。几根大木头拼接成一个高六七米的三角形木头架子,要比养济院之中,所有的房子都要高上一点。</P>
并准备了不少绳索与滑轮。</P>
这一切准备好了。</P>
只差一样东西了。</P>
那就是碗口大的铁棍。</P>
周梦臣正想去催促。却见程广德亲自架着一辆车过来,车上看上去空荡荡的,但是拉车的马儿却显得很吃力。而车上就有一根铁棍。</P>
或者说,是铁柱。</P>
碗口大的铁柱非常沉重。单单是这一根,就要十几两银子。</P>
十几个人一起动手将这根这铁柱挂在架子下面。</P>
周梦臣找来几匹马儿,让马儿拉动绳索,通过滑轮将根铁柱拉到架子顶端,然后松开绳索。</P>
“咚的”一声。</P>
沉闷的声音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之中。</P>
一行人立即去看。</P>
等铁柱缓缓的拉开之后,下面人明显的看见出岩石之上,有一块大大的凹陷,还有大大小小不少碎石头。</P>
周梦臣见状,也松了一口气,暗道:“有用就好。”</P>
有了好的开始,剩下的时间就简单了。</P>
用畜力一次又一次的砸下去。</P>
只是,周梦臣有一点考虑不足,那就是每锤一下,就要让人下去清理石头,才能有下一次。如此一来,效率并不是太高。或者说,周梦臣见惯了工业化速度,才觉得这种速度并不快。</P>
不过,即便如此。这一口井,也不是一天能够砸开的。</P>
打井的人估计,大概要三天左右,才能将这一层石头给敲开。而且很有可能,这一层石头下面,就是水了。</P>
周梦臣只能等着了。</P>
井还没有打透,但是周梦臣这边闹得动静,已经让很多人都知道了。</P>
一来,这是大旱之中,打井是抗旱最方便的措施之一。这一件事情本来就可牵动人心。</P>
二来,就是周梦臣闹得事情太大了。</P>
后世几十米高的塔吊,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P>
但是在古代却不一样,周梦臣建立的木头架子,足足有三层楼高。即便如此,周梦臣还嫌有些低,毕竟有足够的高度,才能有足够的动能。</P>
古代并非没有两三层的楼房,只是这些房子更多是在武昌城中繁荣街道两侧。或者是达官贵人的居所。大部分百姓住的还是一层的瓦房。只是因为南北不同,房顶瓦片的摆放各有不同而已。</P>
故而这个架子超出了养济院的院墙不少,远远的都能看见。</P>
自然很引让人瞩目。</P>
附近的百姓也纷纷来到了养济院里面看热闹。</P>
周梦臣也不是太在意的。</P>
直到第三天。</P>
在铁柱的轰击之下,足足砸下去三米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