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
“个体经济也能造就冒尖户,一年的时间说不定就能弄出来不少冒尖户。”
“你这碎崽娃子,是不是又打什么主意了?”
韩亚文嘿嘿笑道:“我这找您联系教育局弄局办小工厂,不就是为了个体经济么?要是可以的话,往后我就以这个小工厂的名义往陕北倒腾东西,再由个体户们给分销出去,您看……”他眉毛一挑一挑的,眼睛里也看不到宿醉。
这可是个大事情,但马主任觉得可行性很高。
韩亚文一向知进退,东西到了陕北再怎么往下,这个年轻人不会再管。
“走,先去找教育局的李局长。”
韩亚文要弄的相当于后世的皮包公司,只是借一个名头,手里有公章,方便做事。
至于抵押担保?这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的存款都在原北,这就是最大的抵押。
连续几天,韩亚文都在跑这个事情,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把徐秀莲给带着;任谁都能看出来,徐秀莲背后有关系。
马主任心里也在盘算着,等到韩亚文把商品从南方运过来,分配上也要征求一下徐志全的意见。
三月初,韩亚文拿到了局办小工厂公章——纺织厂。
员工没有一个,教育局也不用发工资;但徐秀莲挂了这个纺织厂的主任,实际工作并没有改变,这也是县里的意思——风险和机遇并存嘛。
公章一拿到,韩亚文浑身轻松,他带着人回了徐家村大队,弄了两千棵苹果苗,兴奋地回去了。
临出发前,他给郑卫民打了个电话:“卫民,我们这就回去了,带了两千棵果苗。”
其实他不想带这么多,但徐志全硬给。
徐家村可是要成苹果苗基地的地方,这两千棵果苗还是能拿得出来的;等到将来苹果种出来,果苗会更加充裕。
郑卫民马上就给蔡志勇打了电话,让他准备来北京拿东西。
蔡志勇没有耽误时间,请了假就过来了;两千棵果苗,就算成活率只有一半,那也是一千棵,足够用了。
只是现在还没有人告他,让他有些遗憾;但不要紧,只要苹果苗种起来,自然会有人眼红来找;这些果苗他们家用不完,足够分的。
得知他要去北京,家里面的人给他带了不少东西。
“虽说是同学,但你还真能好意思白让人家帮忙?好的东西没有,带点稍微像样的也行。”
两条“泰山”烟被塞了进来,还有一箱子景阳春酒,再加上一些本地的干枣柿饼什么的,装了两个酒箱子,蔡志勇费劲地搬上车。
带着家里的期待,蔡志勇又回到了北京。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只是熟人少了许多,他没想到连孙东风都被派出去参与考古工作了。
“卫民!”
团委办公室门口,蔡志勇一身风尘,脸上带着久违的笑。
“哎哟,蔡大哥,你这够快的啊,亚文他们还在半路呢。”
“总不好让人家等我,对吧?给你带了东西。”看着郑卫民的样子,蔡志勇说道:“不用对吧?我一猜就知道你想说什么,留着尝尝,不是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