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诚清忙道:“阿叔,你还没吃早饭呢!”</P>
“你叫人装好,拿到马车上。”</P>
江清顾不上吃的,先上了马车。</P>
众人一路奔波,来到一处山岗下。</P>
江清抬头望去,众多陶窑灶分布在山岗周围,错落有序。几乎每一个陶窑,都在往外冒着冲天烟火。</P>
江清闻到一股烧窑所产生的特有气味,吸了吸鼻子说道:“嗯,人间烟火的味道。”</P>
惹得众人奇怪地看向他。</P>
“都看做我什么?你们看,这么多窑,肯定需要很多人手。这得为多少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不是人间烟火是什么?”</P>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有道理!”一同前来的窑主应和道。</P>
“不知您家的窑是哪一座?”</P>
“看那边!”</P>
江清顺着窑主所指的位置,看到一座犹如长龙般的窑。</P>
“哦豁!这么长!”</P>
“二十四丈。”</P>
江清心算了一下,大概80米长!</P>
“这是文灶窑,已经比较少用。你再看那边,那是南风灶窑,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P>
江清看过去,见那南风窑的长度,只有文灶窑的一半长。</P>
窑的两旁有火眼。江清眯着眼睛数了数,火眼有五排。又转看回那个文灶窑,只有两排火眼。</P>
再仔细观察对比,又发现了南风窑火眼与火眼之间的距离,比文灶窑的更短。而且,它的窑顶,还增设了火眼!文灶窑就没有。</P>
江清猜测,增加了火眼的数量,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烧制陶瓷器。至于怎么个更好法,他就不清楚了。只好问回那窑主。</P>
“为了控制温度。南风窑中温度更均匀,窑顶的火眼,能增高温度。”</P>
原来如此。又是一项技术改进,使得此地,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一直窑火不断,生产出无数或精美或粗糙的陶瓷器,畅销海内外。</P>
“我听说,你那窑里,以烧制陶塑为主。”</P>
“不错。”</P>
“可有成品给我们看一下?”</P>
“跟我过来。”</P>
一行人,跟着窑主,来到那南风窑头的火堂。</P>
窑主让人取来烧制好的陶塑,一一轻放地面,供洪隆祥一众人等观看。</P>
“以前,出海的陶瓷器,多是日用陶瓷。但如今,可谓是百花齐放。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用陶瓷,都卖得不错。”</P>
江清看着一地的陶瓷器,啧啧称奇。</P>
这些陶塑,每一件都造型生动传神,个性鲜明,极少雷同。</P>
“这是干什么用的?”江清指着一件拍蚊子挠痒痒造型的人物形象陶器,问那窑主。</P>
“哦,这是瓦脊公仔,建房子用的。”</P>
“哈哈,那这个挖耳屎造型的呢?”</P>
“这是笔筒。”</P>
江清无语极了。谁特么会对着一个挖耳屎的猥琐陶瓷男还看得下书?</P>
这一日下来,江清就泡在这山岗上看窑去了。</P>
这期间,他认识了更多的陶瓷器种类,也向窑主和烧陶制陶的工匠艺人们,请教了不少问题。</P>
这将来的航运,要做什么陶瓷器买卖,他已经心中有数。</P>
回到洪隆祥,江清问看店的小二,“铁器行那边,可有人过来传话?”</P>
“并无。”</P>
江清有点遗憾,他明日午后必须要赶回羊城。他担心杜子远出考场时见不到他,会心情不好,影响第三场考试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