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天道(1 / 2)

伊籍考虑不到是谁,只好说道:“请他进来。”

司马徽施施然走进伊籍的工棚,借着灯火,伊籍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声说道:“德操先生何来?你不知皇上对你瞩目已久,四处寻找于你么?”

司马徽朗朗一笑说道:“几只苍蝇而已,业已被我甩在草原。”

伊籍道:“先生年事已高,往来奔波,不知将欲何为?”

司马徽说道:“为了天道。”

伊籍说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如今大汉之治,官吏肃然,百姓乐业,可谓盛世。岂不是顺天道而施政么?”

司马徽笑道:“伯机山阳名士,难道真的不知如今大汉危机四伏,亡国之兆已显乎?”

伊籍说道:“皇上实施新政,革故鼎新,世家大族虽然颇有腹诽,然后起之秀,皇上量才录用,域外广大,任其发展,怨言渐稀。如今大汉,国富民强,实在看不出危机何在?”

司马徽说道:“穷兵黩武,扰乱四方,已经是天人共愤也。域外之劳工数百万,置之大汉腹心,若有人趁势而起,不亚于陈胜吴广一呼百应也。域外劳工源源不断,输入国内,正如千里之堤,蓄水欲满,一旦崩溃,一泻千里,不可阻挡。鲜卑虽已退出草原,尚有遗存,若是纠结匈奴、羌、及康居、大宛、贵霜、甚或花刺子模、波斯、罗马、天竺等国,再演六国合纵攻秦,大汉何以抵挡?大汉树敌过多,国人不知深浅,犹自沾沾自喜,岂不知大祸已经临头。伯机,皇上所作所为,岂是顺应天道乎?”

伊籍说道:“德操先生,何以应之?”

司马徽昂然说道:“休兵止戈,遣返劳工,与百国和睦共处也。”

伊籍说道:“绝无可能。劳工所建工程极多,岂能半途而废?”

司马徽说道:“正因如此,只有鼓动劳工起事,推翻这个穷兵黩武的皇帝,我国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再无灭国大祸也。”

伊籍心中乱套了,司马徽说的好像有道理,可是心中隐隐又觉得他的话有个莫大的破绽,不知如何反驳。司马徽察言观色,见伊籍皱眉思索,知道他正在迷茫之中,当下继续说道:“伯机,你我读圣贤书,必知灭国之害。为我炎黄子孙万代考虑,请你助我一臂之力。”

伊籍迷迷糊糊说道:“好。”旋即惊醒,“你说什么?”

司马徽笑道:“帮我鼓动在子午谷劳作的近百万劳工,夺取长安,兵进中原,直逼蓟县。”

伊籍忽然冷汗冒出,衣服冷飕飕的贴在身上,极不舒服,口中苦涩,艰难说道:“德操欲置我于火炉也。百万劳工又如何?监督官兵十余万,岂能轻易放他们出谷?”

司马徽说道:“张允、吕介手中有兵万余人,伯机借用职权,将二人调到谷口,岂不易事耳?”

伊籍说道:“他二人有家有口,不会跟随先生卖命的。”

司马徽笑道:“我已策动西域、草原劳工数十万,一旦起事,河套呼厨泉匈奴骑兵直出上郡,威胁蓟县;另外我家侄儿司马懿在辽东,也已经策动数十万劳工。伯机,如此一来,汉室还能保住乎?大事若成,伯机当为首辅也,张允、吕介岂失将军之位?”

伊籍心中天人交战,脸色忽阴忽晴,司马徽也不再说话,微笑着站在一旁等候。

工棚外忽然一人鼓掌而入,口中说道:“德操先生好见识也。隐居襄阳时,抛出天人感应论,预言天下三分;而今大汉一统,兵势强盛,又四处游说,妄言大汉灭国。先生真视天下人如无物乎?”

司马徽一怔,喝道:“你乃何人?”

伊籍一个激灵,惊醒过来,急忙说道:“和先生何来?”

司马徽道:“原来你就是贾诩贾和。”

贾诩说道:“不错,老夫贾诩,见过德操先生。”

司马徽道:“和先生来的好快。”

贾诩笑道:“如何与德操先生相比?德操先生恰如神龙一现,见首不见尾也。不过先生虽然自诩甚高,可惜小瞧了天下人。”

司马徽说道:“闻听和先生乃是当世智者,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贾诩笑道:“某之智,在于安邦定国,造福百姓也。不若先生之智,在于妖言惑众,妄图火中取栗。”

司马徽笑道:“说起安邦定国,造福百姓,某不是夸口,若是汉皇退位,另立新朝,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我炎黄后裔,兴盛过于今朝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