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小子野望(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1339 字 10个月前

<b>inf</b> “国朝此前十一次北伐,早已重创北虏,使北虏不敢轻易靠近边塞,只能在大宁、开平一带骚扰。”

四月初十,伴随着朱高煦的声音在书房内响起,此时的朱高煦正在书房内带着王瑄和杨展对沙盘展开分析。

朱高煦用一根树枝指着沙盘北部,由北向南的自我分析,而杨展和王瑄则是一个听课,一个对朱高煦所说的话做记录。

经过十天的分析,加上走访询问豹韬卫、河州卫千户、指挥使处得来的消息,朱高煦大概得出了朱元璋对北方和地方的军事态度。

“国朝以亦集乃(额济纳旗)、宁夏、东胜(呼和浩特南)、开平(多伦县)、大宁(赤峰)等处重镇占据河西、漠南,并派出塘骑不断巡边,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减轻关内压力,保护关内百姓。”

“具体来说,国朝北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中心位置在东胜,东胜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等处,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

“第一道防线的特点是‘地势直,则近而易守’,缺点是地广人稀,长久屯兵而耗费国力。”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用树枝一点点的指点北部各城。

杨展手中笔墨飞快,将他所说的话一一记下。

“国朝的第二道防线,是在‘尊王攘夷’基础上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体系。”

“这套体系西起肃州、东至辽东,延边塞王莫不敷险隘,均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

“塞王体系,进可肃清沙漠,守可垒帐相望,一旦北虏强大,第一道防线难以压制,便可令塞王出边巡狩。”

“虽名为巡狩,但主要是为了围剿北虏残部,削弱北虏兵马数量,不至让北虏举重兵南下。”

朱高煦说话间,时不时会沉默片刻,这是他在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安排。

不过他的思绪很快,往往只需要几个呼吸就能想通,并随后讲起了第三道防线

“国朝的第三道防线,则是以秦、周、鲁、齐等藩依托渭水黄河、背靠秦岭淮河而形成的防线。”

“四藩王护卫虽少,但背后依靠第四道防线的蜀、楚、湘三藩及南直隶,可以相互支援。”

“同时,第四道防线由于身处长江上游,因此可以随时依托水利来转进支援南京城。”

“不过,这也代表南京城极易受到三藩威胁,尤其是其中封国在荆州、武昌二府,身旁便是长江水道的湘藩、楚藩,因此荆州、武昌这两個位置极为重要。”

“总体来说,整套布置是依托国朝的南北纵深,进行层次防御,并在中线布置了诸如晋、周、楚、湘等藩,随时准备向东线和西线进行支援。”

“不过,这套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那就是地缘纵深太长,虽然适合防御,却不适合进攻。”

“各地边军太过分散,集结用时过长,一旦防线主力出塞,防线便会立马虚弱,极易被北虏绕后袭击。”

“因此,朝廷必须另外再集结一支兵马来,以此在大军出塞后,用来替补边军防御的任务。”

“这支兵马,便是御前豹韬卫及河州卫……”

朱高煦将朱元璋的意图尽数讲了出来,这让记录的杨展和听课的王瑄口干舌燥。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关注他们的状态,而是双手撑在沙盘上,眉头紧锁。

他弄清了老朱的布置,但同时也知道了老朱面临的困难。

御前豹韬卫和御前河州卫算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他们也确实有能力承担替补边军主力出塞后的防御工作。

可问题在于,他们的人数太少,马匹太少。

因此,如果北虏攻击一地受挫,继而转进,那两卫骑兵是万万追不上北虏主力的,这就是朱元璋着急购马的原因。

一支精锐的骑兵,最少要有一匹乘马,一匹驮马和一匹军马,这样才能保持这支部队的高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