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马哈木、太平、把秃孛三人几个月前率兵南下捣灭了鬼力赤,收复了他的部众,裹挟北上前往了曾经哈拉和林北部的漠西之地。”
“他们的兵马应该在五到六万人左右,但如果出动远征,只能有三四万。”
阿力台汇报出了大概,闻言的朱棣也满意道:“这次北上,你哥哥和我说你在东蒙古过得不太舒服,所以这次我带来了三万斤棉花和五千匹布,现在一并赏赐你吧!”
“谢陛下天恩!”
阿力台没有阿鲁台的野心,也并不觉得给大明当狗有什么丢脸的。
要知道过去几年里,大明通过贸易和赏赐的方式,与鞑靼部互市了三万多套甲胄和兵器,以及数万匹粗布和十几万斤棉花,数十万斤茶叶,数万口铁锅。
正因为有了这些物资,他才能扛住瓦剌这么几年来的袭击,将战线一直保持在忽兰忽失温一带。
“赏赐了你钱粮,我还要赏赐你官职……常宁王听令!”
“臣听令!”阿力台不假思索的跪下,这一幕让阿鲁台脸上横肉发颤。
“今日设燕然都指挥使司,敕封你为燕然都指挥使,你的长子福荣任指挥同知,你的次子福寿任指挥同知。”
朱棣极为别扭的说出这番封赏,而这番封赏也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而是来自朱高煦。
“指挥使王戎!”朱棣侧目看向王义身后,王义身后的王戎也站出来作揖:“臣在!”
“敕封伱为燕然指挥同知,镇守海喇儿卫,不日派遣书吏陪同常宁王前往部落,将其部众登记造册,对其部落将领授予官职,俸禄岁末并发!”
“臣谢恩!”阿力台和王戎纷纷作揖谢恩。
对于朱棣的做法,众人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想用利益来捆绑鞑靼部罢了。
不过这样的做法一旦玩脱了,那只会使鞑靼部变得更为强大,因此这并不像朱棣的性格,也难怪他会有几分别扭。
既然不是朱棣安排的,那自然便是朱高煦安排的了。
一想到是朱高煦安排的,众人纷纷放下了心来。
说到底,朱棣已经五十有二,朱高煦才三十有二,正直壮年。
朱高煦敢放利益给鞑靼部,就不怕鞑靼部反抗。
对此,阿力台和阿鲁台十分高兴,他们可不管朱棣和朱高煦怎么想的,他们只知道按照大明的官职俸禄,他们麾下部众起码能有三千将领能领到俸禄。
这些钱粮,都能作为日后鞑靼部东山再起,摆脱大明的资本。
不过他们似乎忘记了,朱高煦敢给他们钱粮,这说明他有足够的办法收拾他们。
当然,此时的二人已经被突如其来的惊喜给冲昏了头脑,满脑子都是鞑靼部日后每年能从大明稳定获取多少数量的钱粮。
“辽国公,从这里征讨漠西需要多久?”
朱棣示意阿力台和王戎入座,开门见山的询问起了辽国公孟章。
对此,孟章作揖道:“以我军日行七十里的速度,起码一个月才能抵达漠西,加上搜寻,起码一个半月,来回三个月。”
孟章说罢,朱棣又追问道:“以我军的情况,能追击到漠西吗?”
他话音落下,孟章便不假思索的继续道:
“当下朝廷还有十万石军粮没有从镇虏卫运来,这十万石军粮起码要牵制两万辅兵和五万民夫。”
“故此,大军可以调动的辎重数量是十万辅兵、十三万民夫,另外还有挽马车七万六千四百余辆,海喇儿有军粮十二万石,马料二十万石。”
“如果派遣二十三万辅兵、民夫运送粮草前往忽兰忽失温,距离大概两千里,以民夫的脚程需要四十天,来回八十天,耗军粮近九万石,马料七万余石。”
“以挽马车和民夫的运力,运抵漠西后撤退,还能留下三万石军粮,十三万石马料给我军。”
二十三万人和七万多辆马车运送三十二万石军粮马料,运抵后还能剩下十六万石军粮马料,这已经十分不错了。
消耗这么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是沿着饮马河向西搜捕,经色楞格河入漠西所致。
不过问题在于,三万石军粮倒是够八万大军吃三个多月,但十三万石马料顶多足够八万大军身后的二十万马匹吃两个月。
再算上撤回的四十天时间,也就是说留给朱棣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二十天罢了。
届时虽然人还有粮食,但马却没有马料了。
没了马料,光吃草会很快把骠掉光,届时这八万骑兵和马步兵就会成为步兵了。
“时间足够,让后方加紧再运十万石马料北上!”
马料不足就补充,为了一举打垮瓦剌,朱棣只能向后方加派马料。
要知道,北征大军一共起运三十万石军粮,五十万石马料。
三十万石军粮就是三百万石粮食,五十万石马料就是一百五十万石豆料。
历史上朱棣北征最大规模一次,也不过才调了三十万石豆料和九十万石粮食罢了。
这次的规模,可以说是朱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倍还多。
正因如此,朱棣才会意气风发的要重创瓦剌,甚至想着干掉瓦剌,因为这一路上他不仅对后勤满意,对燧发枪搭配刺刀的组合更是不用多说。
当然,他心里的负担也不免有些重,总觉得老二真的准备让自己打完这一仗就退位了。
“唉,退吧退吧,打完这一仗回家,我也五十三岁了,又还能活几年呢……”
朱棣在心底啧啧几声,至于被要求调十万石马料北上的孟章则是嘴里发苦。
为了这一仗,大宁、辽东、渤海的豆料几乎都被抽调一空,现在还要凑足十万石,这让他头疼不已。
正当他苦恼时,院门却传来脚步声,一名指挥使一路快走进入正厅下跪,手里拿着一份加急。
“启奏陛下,监国殿下教令山东布政使司,制军粮五万石,马料二十万石,已于月前起运,七月初一送抵海喇儿城!”
“哈哈,好!”听到老二居然连自己缺粮食马料都猜到并提前准备好了,朱棣也高兴的夸赞了一声,同时目光扫视众将。
见明军万事俱备,阿鲁台也连忙起身走到正厅跪下作揖:
“启奏陛下,鞑靼部愿意出骑兵两万供陛下驱使!”
阿鲁台的做法让他的大哥阿力台脸色一黑,要知道阿鲁台现在只是明朝手中的傀儡,而他阿力台才是鞑靼部的太师。
现在他不经过自己,就开口调动两万骑兵供大明驱使,自己能好受才奇怪。
“喔?”朱棣露出诧异,目光在阿鲁台和阿力台身上来回打转,最后询问道:“常宁王,你觉得如何?”
“回陛下,臣愿意为陛下效劳!”
阿力台只能硬着头皮开口应下,朱棣闻言也笑道:“好!”
“这样吧,这支骑兵作为哨骑,归沈国公王义管辖,常宁王副之。”
“臣领命!”阿力台气的牙痒痒,却有无可奈何。
“既然无事,那就散了吧!”
朱棣起身走向后院,诸将也纷纷唱礼万岁,而后缓缓退出了院子。
退出院子后,阿力台便眼神不舒服的盯着阿鲁台,阿鲁台倒也没说什么,直到两兄弟走远,阿鲁台才转身道:
“明军的奖惩规则我比你清楚,你这两万人只要参战,那么战后缴获一定有你一份。”
“万一他们不给呢?”阿力台得了阿鲁台的想法,虽然愣了下,但还是快速质问。
“不管给不给,你都得出兵,不然打完这一仗,下一次估计就是打我们了。”
阿鲁台在南京待了那么几年,别的摸不清楚,但朱棣的心思他却能猜到一分半点。
这倒也不是他多厉害,而是朱棣常常询问他草原的风土人情,各地的地理地貌。
朱棣的询问让阿鲁台警觉,可却又十分无奈。
现在的鞑靼已经由阿力台做主,他虽然是自己的哥哥,但能力差自己太多了。
鞑靼部想要存活,只能保持实力不增长,亦或者等待明军在漠北的实力增长。
“明军为什么能派出那么多民夫军队出现在漠北?”
阿力台隐晦看了看四周,确认无人才开口询问。
他也是早年经历过捕鱼儿海之战的,当时十五万明军北征,但抵达捕鱼儿海的只有不到三万人。
按照当时的比例,那明军这次能派出八万人出现在漠北,岂不是代表他们起码派出了四十万大军,二百余万民夫?
这个数量太过夸张,阿力台始终不敢相信,所以才特意询问阿鲁台。
阿鲁台闻言,脑中也不由闪过朱高煦瞥自己一眼的画面,压着恐惧解释道:
“朱棣是个疯子,但他的儿子朱高煦不是人。”
“东边的辽东、女直之地已经有数百万汉人栖息,他们可以通过水路节省人力,将大军出发从开平卫,挪到曾经的兀良哈秃山北部一带。”
“正因为这样,朱棣才能带着八万军队出现在这里。”
“这有可能是朱棣的最后一次北征,但你们不要自大,要足够恭顺。”
“我知道你现在不理解,但你得记住我这话。”
“具体的,两三年后你就会明白,到时候不用我说,你也会十分恭顺的。”
“我得离开了,这里到处都是朱高煦的人,我们的谈话很有可能被他们听到,先走了。”
话音落下,阿鲁台便急匆匆离开了这处角落。
阿力台虽然埋怨阿鲁台,可见阿鲁台居然如此害怕那朱高煦,心里也不免犯起了嘀咕。
不多时,他也低着头离开了这处角落,只是心里不断在想朱高煦有什么值得恐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