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脱胎换骨的大明(2 / 2)

现在回头看来,朱棣也为自己接手太子赌约,帮助其建立明联储的决议感到庆幸,果然老爷子我还是很有眼光的。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老百姓和朝廷都高兴了,换成王公贵族们不乐意了。每天,从全国各地王府寄来的奏折都快堆积如山,他们有的在忆往昔,怀念与皇上的兄弟之情;有的在吐苦水,抱怨生活之疾苦。最后的落脚点都只有一个,为何朝廷不再分封土地,俸禄的发放也全部换成了当地的明联储来执行。

虽说明联储绝不会克扣皇族宗亲的衣食口粮,但也绝不接受他们的赊账借款的请求。

你没听错,王侯将相宁有借款乎?这些王公贵族吃穿用度本就大手大脚,又不是家家都擅长经营,入不敷出也时有发生。

这时候他们就会发动传统艺能,舔着个王爷的碧莲,跑当地的户部衙门去哭穷借款。当地的官员哪经得住这些国姓爷的骚扰,是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

然后其他王爷看见还有这么一招,经济环境好的也非要去搞上一搞,仿佛谁不借钱谁蠢货一样?

结果明联储接手给各地国姓爷发薪工作以后,每月只发放标定俸禄的7成,另外3成直接用来冲抵债务,不光克扣,还给了他们一份欠款明细账单。他们要还的不仅仅是往日借款,还有名为借款利息的东西,基本就是拿了国库十万两的银子一年的话,还到明联储时就要是12万两之多。

这些国姓爷都撒币了,说好的大明王朝不是朱家天下吗?干嘛自家人还要如此算账,就不怕寒了兄弟们的心吗?

于是乎,叫苦的,投诉的,撒泼打滚的各种王爷争相表演,光是投诉明联储的折子就多如牛毛。朱棣都是硬顶下了这些抱怨,让明联储继续推行,他也想看看3年之后的大明王朝,到底会强盛到何等地步?

是不是像林川说的那样,九州四海,唯我独尊,千秋万代,既寿永昌……

离开了早朝,林川又直接转战会场,继续中午开始的财长会议,讨论的是到年底前,那些重要事宜的国债发行问题,还有就是针对民间的放贷申请也要开始了。

林川计划拿新增的宝钞份额,作为放贷准备金,也就是大约400万两,根据日后新增白银情况,再来追加放贷准备金配额。

这是高效,且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投放宝钞的一种方式,一般借贷的款项也不高,主要针对普通农民,工匠等低端人群,帮助他们更新生产设备,提高劳动所得,从而改善普罗大众的生活状态。

这种贷款可以低息,也可以无息,分期归还,只要能让耕者有其食,织者有所衣,就算是达成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