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十九章 天兵和倭兵之对比(2 / 2)

林泰来叹口气,“这是倭兵的一个长处和习性,还是从倭国内战开始的,他们习惯于在驻扎地修建营寨工事。

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试而已,更头疼的还在后面。”

在原本时空,战争后期倭兵已经全部被挤压到朝鲜国南部沿海地区了,但凭借数十个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确实也让大明官军难啃。

为什么难啃?想象有这么一个山头,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烂泥沼泽地或者滩涂,而山上修筑了一座层层防护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虑任何舒适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虑防御功能,还配备了大量先进火绳枪的要塞。

当时只怕每一个大明将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下面,灵魂深处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为了连粮饷都供应不起的朝鲜国,不惜代价的用大明官军人命去填要塞?”

不过林经略暂时不必头疼这个,现在还没到那个阶段。

再说在本时空,如果推进足够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时间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于推进速度到底能不能给力,关键还是在于粮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还需要喂马的!入朝的大明官军骑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后勤压力更大。

一想到这里,林经略就想骂街,半岛这破国真是什么忙也帮不上!说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万石,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

又有几个将官说了一些想法,然后场面就再次安静下来,该说的都说了。

林经略就发表了最后的讲话“将官们!今天的总结会开的很好!

面对陌生的敌军,这样的总结会不但要开,而且还要多开!

诸位要认真学习,反复揣摩,并且贯彻落实!

本部院马上就要离开平壤城,返回北边的顺安,在这里就多不展开说了!

请诸位在平壤城稍作休整后,继续奋勇向前!现在我宣布,散会!”

听到说散会,众将官三三两两的散去,只有李如松留在原地不动。

“你还有事?”林经略诧异的问道。

李如松有点无语的回答说“关于我单独领军之事,军门你还没细说。”

林经略拍了拍额头“实在太累了,差点忘了说!”

然后林泰来让周围的人都退到远处,这才对李如松嘱咐说

“接下来的部署都是最高机密,你作为提督东征军务总兵官,可以拥有知情权,但绝对不可外泄于任何人。”

李如松也严肃起来,“军门但讲。”

林泰来说“你率领第一兵团二十七个纵队,继续南下,第一阶段任务是推进到开城,用半个月左右时间。”

李如松却道“开城距离朝鲜国王京汉城已经很近了,可以一鼓作气连汉城也收复。”

经过实战,李大将感觉一千精锐骑兵配合重炮,能打一万倭寇。

就这战斗力,直接攻取汉城岂不美滋滋?

林泰来“”

作为一个穿越者,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在历史上,李大将就是这么想的,同时又因为粮草不济心里急切,结果在汉城以北被打了一个碧蹄馆战役。

但林经略又不能强令李大将说,到了开城就不许再前进。

万一因为蝴蝶效应,真出现了战机,李大将却因为被强令不许出动而错过,那算谁的过失?

现在可没有相隔几百里也能即时通讯的技术条件,如果不给李大将自由指挥权,仗就没法打了。

最后林泰来叹口气说“倭寇重兵必定会收缩至汉城,我的意见是,你率领第一兵团原则上先推进到开城,然后仔细勘察敌情,等待友军到来。”

话就说到这里,该提醒的也提醒了,以后就看你李如松的运道了。

李大将觉得自己这边任务没什么可再说的,又问道“军门你不随军南下,要去哪里?”

从各个角度看,林泰来也不像是那种躲在后方的文官啊。

林泰来答道“我将率领直属三标营、麻贵第二兵团、董一元第三兵团共计三万三千兵马,从顺安出发,横穿数百里山区,直插东海岸,截断倭寇加藤清正兵团退路。”

李如松大吃一惊,对于林泰来要派军前往东海岸的构想,他也是知道的。

但是他没想到,林泰来会想着亲自带队,便立刻劝道“深入异域山区,这也实在太冒险了,军门还是要慎重!”

林泰来解释说“如此多兵马跨区域大范围移动和作战,而且兵马又是分属各部,必须要有强力上官亲自坐镇。

如果我不去,还能有谁?难道能让你去么?”

李如松反复劝道“兵马可以去,但军门你就别去了!那麻贵威望应该也足以指挥这路大军。”

林泰来坚定的说“不用再劝了,就是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我也必须要亲自出动。”

李如松还想劝,但有点词穷。

林泰来反过来安抚李大将说“不必担心冒险,兵法云未虑胜、先虑败,我也考虑好失败的后果了。

如果我计不成遭受挫败,凭借我军的马力,可以有很大一部分逃出去。

然后取道咸镜道北部,绕路进女直人领地,从这边逃回大明辽东。

如果真出现这样状况,我逃回国内领罪,朝鲜国战局就全靠你了。

凭借你兵团的三万八千兵力,维持战线不成问题,然后等待国内再派援军。

以我大明的国力,最终打赢绝无问题!同时按我的思路,搜刮朝鲜国补充军费损失即可。

既然后果能够承担得起,所以这个险就值得冒!”

李如松“”

九元真仙的气魄当真是非同一般啊,难怪那个朝鲜和尚要用来天帅称呼林经略,而自己却只是个天将。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