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先生再次坐会先前饮茶的石桌,从归元袋里掏出之前就用了一次的文房四宝,然后执笔,洋洋洒洒的书写起来。
很快的,一首五言律诗便被轻易的创作了出来。
再度将告示板反转过去,将那副诗词贴在了上面。
“题目很简单,与刚才那位小姑娘的题目一样,以春为题,作一首诗。”
孟先生一语说罢,便开始心无旁骛的饮起了茶水。
令人惊异的是,不知道孟先生手中的茶壶到底是个什么宝贝,不仅倒出的茶水滚烫,而且还无穷无尽。
想罢,应该也是和苏杨深井壶差不多的宝贝,不过这就不是苏杨要关注的了。
接过文房四宝,苏杨自顾自的走到另一石桌旁坐了下来。
继而提笔。
时而停顿,时而沉思。
看得周遭群众,又一次忍不住笑了起来。
“既然这么为难就算了吧,绞尽脑汁写出的诗词又会好到哪里去。”
“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你已经给我们荒镇长脸了,要是真的输了超凡品级的功法,那是很划不来的事。”
“没看见孟先生作诗是一气呵成?就凭这一点,你就输定了。”
稀稀拉拉的言论泛起,多半是在劝降。
苏杨听到此,脸上却泛出了一抹笑意,笑意中满是鄙夷。
是对这些人的不耻!
不过他也懒得多说什么,因为他根本犯不着争辩什么。
孰优孰劣一会便知。
然后,《春晓》现世。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苏杨之所以写这首诗,一来自然是因为应题,二来,就是因为它脍炙人口的程度!
这首诗很简单,但意境很强大!
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知道其中的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
苏杨真的不想去解释,这首诗在他那边的世界,到底出名到了什么程度。
上到黄发台背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孺子。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王孟之一的孟浩然,所作的春晓。
单就孟浩然这个名字,就已经能代表这首诗文的质量了。
其广泛的传诵程度,更是直接验证了这一点!
提到春,谁不知道春晓这首诗?
这宁先生再厉害,他能轻轻松松让全世界的人去传诵?
所以苏杨的底气十足。
挥墨,停笔。
继而将其贴在了告示栏之后。
也就等同宣布,比试正是成立,苏杨再无退路!
众人开始投票。
投了票的人自觉站到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