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孔子在卫不受重用(1 / 2)

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的第一反应是:热烈欢迎。</P>

他甚至想着要对孔子委以重任。毕竟,孔子在鲁国表现出了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P>

再加上,贤大夫颜浊邹和蘧伯玉都大力推荐,连卫灵公最宠爱的夫人南子都认为,至少国君应该见见那位名满天下的孔老夫子。</P>

也就是说,重用孔子,那主要是卫灵公和南子方面的意思。</P>

那对卫国世子蒯聩来讲就不妙了。</P>

本来,以蒯聩为首的势力与以卫灵公为首的势力还算平衡,尤其是只要干掉了南子,那朝中众臣都将会在现实与将来的考量中好好掂量,最终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蒯聩。</P>

现在,卫国凭空来了一个牛人,一个名满列国诸侯的牛人,那个鲁国孔老夫子,据说门下弟子甚贤者众,人人都有出将为相的才能。</P>

以孔子为首的这些人,如果都在卫国出仕,必将打破卫国目前的权力平衡。</P>

任用孔子这样的大事,卫灵公当然不能独断专行,至少在形式上也得有一个朝议。</P>

朝会上,卫国大夫颜浊邹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隆重介绍了孔子,带着对孔子的无比尊重和敬仰。</P>

当然,此时的孔子并未在卫国朝堂。</P>

孔子的身份,此时充其量也只是一位外籍游学人士。</P>

但孔子的鲁国取得的从政业绩,以及他名满天下的资本,丝毫不影响他在卫灵公心中的地位。</P>

卫灵公决定任用孔子为卫国大夫,甚至卫国卿大夫。</P>

卫灵公很清楚,别看卫国如今政坛貌似稳定,但实则暗潮汹涌。</P>

卫灵公需要重新架设卫国政坛格局,孔子及其带来的几位弟子,都可以在卫国出仕,成为卫灵公的倚重力量。</P>

而且,他最信任的卫国贤大夫、历经多朝的元老祝佗已经正式向他推荐过了孔夫子。</P>

当时,卫灵公就向祝佗表示,如果孔夫子愿意在卫国出仕,那至少担任卫国大夫。</P>

看朝会的情况,如果一切顺利,那直接任命孔夫子为卫国卿大夫。</P>

在整个春秋江湖乱成一锅粥的当今,卫国需要作好战争的准备。卫国并不缺乏血性勇士,但卫国真的缺乏各类人才。</P>

今日的朝会,无非是走走过场而已。</P>

颜浊邹介绍完了孔子,继续道:“主公,如今孔夫子暂居臣之府上已有月余。这些天,臣观夫子及其弟子,听其评点列国及局势,为孔夫子的道德学问深深折服。其弟子亦悉数人中龙凤,若主公启用之,必有大益于主公。”</P>

颜浊邹说完,退入班列。</P>

朝堂上一片静寂。</P>

卫灵公皱皱眉,见无人出班进言,突然貌似自言自语道:“不知孔夫子在鲁国的俸?几何?”</P>

大夫祝佗出班道:“据臣所知,孔夫子在鲁国为大司寇、行摄相事,食俸乃鲁国卿大夫标准。”</P>

卫灵公点点头。他很欣赏祝佗,这是一位贤大夫,为人刚直,德行高尚。</P>

卫灵公故意问孔子在鲁国的俸?情况,目的就是强调孔子本就是鲁国的卿大夫,到了卫国出仕,当然也应该任命为卿大夫。</P>

祝佗也对孔子非常欣赏,所以出班答话,将卫灵公的意思给顺了下去。</P>

祝佗继续道:“主公,孔夫子乃当今之圣人,致力于推行教化,以周礼兴天下。夫子在鲁时,名可谓盛,禄可谓厚,今辞司寇之官来卫,老臣以为非求名禄,而为仁道行也。</P>

鲁、卫乃兄弟之国,老臣观孔夫子在鲁施政,数年而鲁国大治。如果孔夫子在卫推行礼教,势必兴卫。</P>

更何况,夫子门下,英才辈出,如子渊,道德学问均称楷模,追求学问不知厌倦,行不贰过,安贫乐道,乃夫子门下第一高徒,是当今除夫子以下第一人。</P>

如子路,不畏强暴,不欺弱寡,出言循性,擅长政事,兼能治军,曾任鲁国季氏家宰,足可任用大夫之职。</P>

如子有,敬老近礼,恤幼近惠,好学多智,办事谨慎,履职勤勉,亦曾任鲁国季氏家臣。</P>

如仲弓,纯孝性成,德行无亏,不忧贫,不迁怒,不念旧恶。如子华,饱读诗书,通达好礼,笃雅有节。如子我,利口善辩,机智过人,见解独道。</P>

此外还有子张、有若、南宫、公冶长等等,各具本事,入则可辅佐国君,出则可游说列国,德行文采均可传世,治军打仗可驰骋疆场,皆具先贤之风,乃治国良相,或三国统帅。</P>

今天降福佑于主公,让卫国一下得到此等人才,主公欲兴国强兵,反抗暴晋,臣请求主公尽快召孔夫子入朝,并任命其门下弟子,这事老臣以为勿需要犹豫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