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你的嘴再硬,也不敢跟挨饿较劲。这年头可没几个会可怜穷人......</P>
三日后。</P>
杨天成跟刘采薇收到了杜贤的来信。</P>
杜贤在回信中满口感激之词,还称将他们写出来的农耕传记抄了数千份,分发到了各个乡镇以及村落中。</P>
信中还说,杜贤在当地建了一个书堂,免费教全镇的学子读书,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是想读书识字的,他都会教。</P>
刚开始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难处。</P>
在那个吃都吃不饱的地方,每家每户最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填饱肚子,哪有人去读什么书,识什么字。</P>
杜贤号召大家把孩子送到他的书堂去。</P>
可大家都纷纷谢绝了。</P>
家中只要超过三岁的孩童,都是要帮着家里干活的。他们去读书了,那家里就少了一个人干活,还要白白吃饭。</P>
后来,杜贤求到了杨天成夫妇的头上,想让他们出手帮忙。</P>
幸而,他们写了农耕传记,才让当地的百姓安心不少,这才将孩子送去了读书。</P>
杜贤在信中连续拜谢,多亏了他们夫妇的帮忙。</P>
在信中的末尾,还说年底会来探望他们。</P>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采薇整日去地里转悠,种下去的“三七”已经出苗了。</P>
现在正是芽苗最重要的时期。</P>
古代没有农药,只能靠一些简单的操作防止虫害。</P>
好在药材天生自带一股药味,不太容易招虫害,但也不能过于大意。</P>
杨天成来地里给她送水喝。</P>
这几日刘采薇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生怕有哪里照顾不到的地方。</P>
再有几天就要铲地了,她在地里溜达时,把不怎么壮实的苗旁边的杂草薅了薅,以免雇人铲地的时候不仔细,把苗跟草一起铲掉了。</P>
村民们还不认识药材的苗,所以再过几日,得让干活的人认识认识苗,别再到时候出什么岔子。</P>
“你说说你,只要一到地里,就不知道回家,这水都没带,口渴了怎么办。”杨天成边给她倒水边说道。</P>
“我这不是没空回去吗,我看这药苗长的不是很匀称,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刘采薇还真是渴了,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碗水。</P>
杨天成仔细看了看身边的苗,确实高矮粗细不一,“难道是施肥的时候漏掉了?”</P>
施肥的时候,扬天成是特意交代的,也亲自盯着村民施的肥,应该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啊。</P>
刘采薇摇摇头,“也不一定,这种草药本身就跟粮食种子不一样,土质跟肥的不得当,都有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再等几日看看,不行的话,就再追加一次肥看看。”</P>
刘采薇亲自去学了种草药的技术,所以她的话,杨天成是相信的。</P>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铲第一遍地呢。”</P>
刘采薇不假思索道:“再等上三五日吧,让那些苗再缓缓。”</P>
杨天成点点头。</P>
傍晚两人回家时,恰好遇上了从地里回家的李老哥。</P>
“你们两口子也才从地里回来呀。”</P>
“是啊,李老哥这是去地里除草了。”杨天成看见李老哥肩上扛着锄头,便知道他去地里铲地去了。</P>
“可不是嘛,今年这苗株长的很快,也不知是不是我多浇了一遍水的缘故,竟比旁人家的要早上几日除草,再不除草的话,那草都快比苗高啦。”</P>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种子发芽半个月后,就是第一次除草的时节。</P>
整个村子都差不多。</P>
刘采薇家的地也不例外,只是今年他们种的是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