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尾声的余波【十二】(1 / 2)

爱情不会是巨人的底色。

随着李安掷地有声的话语,众人耳边像是再度响起前天晚上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原来那让人止不住想仰望的,那浩瀚如史诗般的玄音,是来自巨人发自心底的呐喊。

“哗——————————”

掌声由一人变成一片,再次响彻活动现场。

迎着掌声,李安仿佛也回到了前天晚上的现场。

此时此刻他也在回想,他前天晚上究竟有没有按照他刚才所描绘的去诠释这首作品。

片刻后他轻叹一口,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忽然不知从哪冒出一声,“那李老师您是巨人吗?”

紧接着就有人哄笑着纷纷追问起来。

李安显然没有想到瓜能这样吃到自己身上,跟着台下一起笑了起来。

“我肯定不愿意当巨人。”

哇哦!

现场沸腾!一个又一个问题像是炮弹一般被扔上了舞台。

事实也再次证明,八卦是人类的天性。

再看此刻混迹在台下的小米老师,已经笑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而就在下一秒,小米老师傻了眼。

“那呢那呢,坐在第二排戴白色帽子的那位女士。”

李安不光动嘴,还推卸责任似的用手指向陈璇,“是她,就是她。”

现场沸腾2.0!

小米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变成了众矢之的。

后排的人为了看清哪位是李安老师的女朋友,都纷纷站了起来。

开心是开心,害羞也是真害羞,面对此情此景,小米老师心里多少有那么一丢丢“埋怨”。

不过李安都介绍她了,她也不能当鸵鸟。

在举止这一块,我们的小米老师还是拿捏得死死的。

起身便前后左右送上微笑的目光,随后是放低姿态的鞠躬,最后一个请的手势给到舞台方向。

像是在说主角在这里,接着捋了捋风衣下摆重新坐下。

整个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说不出的落落大方,明艳动人自是不用多说,同时又给人一种非常有涵养的感觉。

此情此景,大家仿佛也找到了答案——

难怪李安老师不愿意当巨人,理由简直不要再充分。

再“好事”的粉丝见到小米老师这番举动也不好再多问什么,他们再“纠缠”什么就显得太没品了。

李安也借着短暂的安静将现场气氛重新组织起来。

那位男生的问题他只回答了一半。

勃拉姆斯的艺术成果绝不是他的“小我”促成的。

这是李安通过历史事实为现场众人验证得到的观点。

若不是对古典主义音乐怀着观乎宇宙人生这般高度的崇尚,勃拉姆斯又怎么能将他的室内乐作品与他的管弦乐和声乐作品三足鼎立,在最后的最后成为德奥音乐史上堪称集大成的最后一人。

“到这,我们可以回到一开始了。”

李安说着看向了那名男生,“我在一开始讲过,我和你的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纵观勃拉姆斯的人生,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既然与卡拉拉没有什么关系,那与他格格不入的又是什么呢?”

说着李安竖着麦在舞台上走动起来,台下粉丝们的目光紧锁,像是正在极力的思考这个问题。

不觉间,现场愈发显得安静,宛如变成了一个大讲堂。

约莫过了三秒钟。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把另外一位老朋友请出来。”

“有谁知道是哪一位吗?”

台下一男声:“贝多芬。”

李安送上一个大拇指:“贝多芬。”

“勃拉姆斯与贝多芬有一个共同点,古典与浪漫这两个词总是在他们身上纠缠不休。”

“很多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都搞不清该怎么界定这二位究竟是隶属哪一派。”

“想把问题搞清楚,我们至少需要明白二人都面对着浪漫主义危机,这点非常重要。”

一顿。

“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大本营,而贝多芬与勃拉姆斯都生活在广义的浪漫主义时代。”

“贝多芬年轻时,德国的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已经呈现蓬勃势头,但音乐中的古典大厦却岿然不动。”

“这有赖于海顿和莫扎特两代人的坚守,早期浪漫主义对他们的影响仅限于特殊的音乐气质,古典风格的本身对于他们是不变的。”

“之后到谁了。”

台下:“贝多芬。”

李安:“对,火炬传到贝大爷手上了。”

台下几声轻笑。

“大家注意,在这个时候,音乐领域中的主旋律还是什么?”

台下:“古典主义。”

李安:“古典主义,也就是说贝多芬在接棒的时候,主流还是传统的。”

一顿,“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勃拉姆斯。”

“在勃拉姆斯创作的时候,古典风格已经成为历史,浪漫主义已经全面到来。”

“新旧规则的交锋已经决出胜负,并且西方音乐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像是插上了翅膀,开始狂飙突进。”

“就在新的规则刚刚诞生,就在音乐家正在各自寻找解决之道,紧接着浪漫主义就同现实主义交汇,仿佛另一个新的时代明天就要降临,真的就是一瞬间,晚期浪漫风格的出现直接为整个浪漫主义时代送了钟。”

“那么我们从勃拉姆斯的视角来看看这一切。”

“他生在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又亲眼目睹其衰落,最后和浪漫主义差不多同时寿终正寝。”

“就个人与时代而言,他与古典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只是我们回望历史,总有一些人偏偏就不合于时,就在瓦格纳马勒等人迫不及待向音乐宇宙深处探索的时候,勃拉姆斯所瞻望的却是过去。”

“或许他是一个怀旧的人,或许他只是生错了年代,我们无从真的知晓他本人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能参考的只有他为后世留下的作品。”

“从他的作品里,我们显眼可以看到他所热爱的体裁。”

“再根据完成这些体裁的方法,我们便可追溯到古典风格的黄金年代。”

“所以再回到勃拉姆斯决心创作那一刻,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如果他真要走这条他内心所选择的路,无论他是否愿意,他都必须投身面对衰落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交战。”

说着李安停了下来。

“时代的洪流下,他也只有选择面对现实才能为他内心的坚持所争取。”

“这样做,真的看起来格格不入吗?”

随着李安的话,大家不禁联想到了许多,联想到了今天,联想到了自己。

“或许在今天看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勃拉姆斯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确与当时的文艺环境格格不入,但作为当事人的勃拉姆斯,他认为自己是格格不入的吗?”

“我认为勃拉姆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一个敢于把自己置于绝境的人,一个敢于与当代交战的人。”

“拥有这等气魄的人,他几乎已经站在了浪漫主义风格自我背后的巅峰,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的化身。”

“挑战规则,虽千万人吾往矣。”

“各位扪心自问,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浪漫的呢。”

挑战规则...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浪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