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5)登基(1 / 2)

吴关见李辅国激动异常,有些不解。他不知道收复长安对于李亨的重大意义。</P>

那天李亨离开李隆基后,仓皇北上,一路上颠沛流离,不知何去何从。</P>

李亨手中只有两千兵马,这点儿人对于叛军来说还不够塞牙缝。因此,稍有风吹草动,一行人就惊慌不已。</P>

朔方军留后杜鸿渐给李亨来信,邀请他到灵武。灵武就是今天的宁夏灵武市。</P>

七月初,李亨到达朔方军的治地灵武,这才安定一些。</P>

杜鸿渐等人屡次上表,请求李亨按照唐玄宗在马嵬坡的诏命登基。李亨自然“推辞再三”,直到第五次,才“勉强”同意。</P>

七月九日,李亨正式登基,尊皇帝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P>

整个朝廷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满三十人,可以说是相当凄凉了。</P>

李亨离开了李隆基,实际上是一种决裂,只有称帝一条路,这样才能对得起追随自己的官员,才能避免被李隆基日后清算,才能名正言顺的带领军民抗击叛军。</P>

但是这种登基毕竟不是李隆基的直接禅位,多少是有些“篡位”的嫌疑。</P>

收复长安,对李亨有重大战略意义。</P>

你李隆基丢了京城跑了,而我收回了京城,自然该我做皇帝。</P>

再者,大唐此时风雨飘摇,叛军无往不胜,造成军民士气低落。收复长安可以增强军民战斗的信心,打开一个新局面。</P>

还有,李亨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P>

李隆基怎肯轻易放权?他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在走到普安郡的时候,任命了四个儿子各领兵权,李亨名义上是兵马大元帅,但是手中兵马并不多。</P>

而永王李璘野心最大,兵马也较多,对李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李璘是李隆基制约太子李亨的一张王牌。从这一点儿来看,李隆基根本没有真心让李亨登基。</P>

所以,李亨急需一场胜利,特别是收复长安来稳定军心民心。</P>

可是收复长安需要强大的军队,朔方军实际数量很少,拿什么去收复长安?</P>

此时,泾阳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犹如黑夜中的一道烛光,照亮了新皇帝李亨的心头,也鼓舞了各位臣子的信心。</P>

李亨当机立断,命李辅国亲自出使泾阳城,给吴关加官进爵,这是李亨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了。</P>

因为李辅国知道这其中的关键,所以听到吴关说能够在数月之内收复长安后激动不已。</P>

吴关见了李辅国的样子,微微笑道:“准确地说是不超过三个月。”</P>

“啊?”李辅国连连给吴关拱手,“某家这就去奏明陛下...不知吴将军麾下有多少勇壮?”</P>

“各种兵马一万人。”吴关觉的这个数字不小了,所以很是自豪。</P>

哪知李辅国听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才一万人?这点儿兵马就能收复长安城?估计都走不到长安城就被消灭光了。</P>

吴关知道李辅国心中所想,呵呵笑道:“勿要担心,这些兵力足够了!”</P>

“好,好...”李辅国擦擦额头的汗水,“我回去禀告陛下,定然派兵相助!”</P>

“李中侍远来辛苦,某已备下薄酒为中侍接风,请吧!”</P>

李辅国大喜,随着吴关走进食堂。</P>

……</P>

灵武城,“皇宫”内。</P>

这个“皇宫”只是临时搭建,规模自然不能和长安城内的皇宫相比,甚至可以说是寒酸。</P>

李亨只是穿了一件黄色的普通衣衫,正在与郭子仪谈论天下形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