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鸟尽弓藏之真相(2 / 2)

“又根据咱们这位司马圣人被刘姓之人给躲了蛋,成了太监,于是从立场以及屁股方向带来的下意识情绪看,其实您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整个汉史中、没证据但充满了刘邦猥琐、小人、流氓的暗喻,其实这就叫真春秋笔法。知我刘邦,罪我刘邦,唯其春秋!”

听到这张叔夜楞了愣,竟暂时不去想“水门事件”了,经由春秋笔法四字,被勾起了当时司马光那些人的龌龊用心、以及那些人险恶的笔杆子风格。

这便,张叔夜又多了些兴趣的样子笑道:“有点意思了,难怪小女喜欢听你论调,你便接着说。”

高明接着道:“学生以为,韩信其人的诸多战略战法观点,和刘邦相近,让刘邦放心。这首先代表了刘邦的识人用人才能。于是才可能出现夜下追韩信。只问若汉王不同意,萧何即使追回来了又怎样?破格从后勤官提大将的可能存在吗?”

“反之要问,这样的破格提拔不是汉王之意可能吗?汉王麾下那些坐拥赫赫战功的将军们,谁会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从项羽处当了逃兵的后勤官?从此点来说,到底是韩信闹着怀才不遇情绪,眼高手低,还是说明了汉王的大气和慧眼伯乐?”

“事实上没有韩信的时候,刘邦已经是汉王。而没有刘邦的时候、韩信不过是个钻跨的人,从这里讲他们到底谁欠了谁?”

张叔夜捻着胡须,不反驳,又示意接着说。

高明道:“他韩信的简历可真不怎么样,属于不甘寂寞,又不能正确表现出才华,还在项羽处做了逃兵。这样的简历在当时有大阵营里、有大老板愿意用他,其实已经属于恩典。但汉王不但用了他,还在拜将之后短短一年时间就给了大将军印,让他真正领兵出阵。”

“学生要问的是,纵观历史,大老板对雇员这样的信任和礼遇难道不罕见?学生以为,夜下追韩信到拜将出阵,这整个过程只说明刘邦真正信任韩信、欣赏韩信战略思维,且有着既往不咎的大气大格局。”

“反观韩信呢,这人反复无常、闹情绪、做逃兵,受胯下之辱,靠人养着还看不起养他的人,这种性格,绝壁属于有大缺陷的种类。这里呢,学生也就不春秋笔法忽悠明府了,就直接把韩信类比当时被我相中了的韩世忠!”

“再说韩信,这有明显性格缺陷的人,他倒也真有些才华,被刘邦慧眼相中后,他抓住机会迅速证明了能力。如此而已。”

“所谓的立汉大将军,只不过是骨子里讨厌刘氏、看不起草根出身之人的太史公以春秋笔法、在读客思维中植入的一个伪概念而已。我还是那句话,没韩信的时候,刘邦已经是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汉王,半生征战少有败绩,还基本都是亲自披甲上阵。”

“以至于历史小白们往往不崇拜历史,而崇拜个人,喜欢夸大个人能力。要学生看,韩信的功成名就只不过是依托了‘汉王平台’。”

“这么多的军队,这么多一路跟随汉王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兵和将,他们凭什么听韩信这两次做逃兵,钻胯、靠人养着还看不起人的鸟人的话呢?所以韩信之所以有机会施展才能,他只不过是在挥霍刘邦的威望和格局。”

“没有汉王的平台、以及汉王那草根之身、一怒提三尺剑荡平天下的理想和气魄为基础,他韩信有什么机会去发挥才能?没有‘汉’这个大平台,没有刘邦这面旗帜下的惊人凝聚力和容错率,萧何那鬼神一般的后勤能力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又怎么源源不断为韩信和其余将军们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

“所以明府若只信司马圣人怀着对刘氏下意识憎恨的春秋笔法,是无法客观看待刘邦和韩信间所谓鸟尽弓藏的历史不义事件。”

听到这里,张叔夜再被气得笑起来道:“想不到啊,你这么厚颜无耻、从不吝啬夸奖自己的昏官、此番居然学会以春秋笔法,变着法的在这里自比汉王、贬低太史公、贬低韩信了?难不成你先以司马光司马迁这‘两司马’不是好人为列,然后一再贬韩信,欲以春秋笔法在老夫思维中植入‘姓韩的没好人’?”

“……”

这便轮到高明有些尴尬了,强撑着干笑了两声。是倒是的,高明就这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