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心里都清楚,前朝后宫,本是一家,今儿个皇帝刚刚把文太傅叫进宫来训斥了一番,想必是因为王嬷嬷的事儿。皇帝对文家的不满,应该是已经到了顶峰,只是,不能废后啊。</P>
皇帝沉吟片刻,说道:“母后果然已经猜到了,下午儿臣把文太傅叫进宫来提点了一二,先前淑妃撞鬼的那件事,是文夫人打手笔。此事儿臣已经瞒下来了,淑妃和她哥哥都不知道,儿臣也已经敲打过文太傅了。”</P>
后宫和前朝都是相辅相成的,皇帝此举,倒也算是正常,只是,也不能太过分了,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皇后在宫中并无大错,况且她又生下了嫡子,不能因为家里而连累了皇后。</P>
“哀家还是有几句话要提点你,你是聪明人,应当知道,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都要讲究一个平衡,若是一方独大,迟早会出事的。皇后母亲做的错事,那就不应该牵连到皇后本人,皇帝应该明白这个道理。”</P>
皇帝犹豫了一二,最终还是没有反驳太后的意思。太后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不能过分偏宠淑妃,也不能过分苛待皇后。</P>
“母后说的是,儿臣谨记。只是淑妃替朕生下了皇子,儿臣想要册封她为贵妃,就在三皇子满月的时候一并宣布,母后以为如何?”</P>
太后想了想,还是点头了。</P>
“这个贵妃,她也当得起,既然皇帝中意她,那哀家也没意见。皇帝冷落皇后可以,但是也别寒了皇后的心。皇后兴许别的方面不行,但是治理后宫很有一套。况且这次淑妃出事,皇后并不知情。”</P>
太后的意思就是封秦艳为贵妃可以,但也别因此夺了皇后治理后宫的权力,真的做的过分了也不好。</P>
皇帝想了想,还是答应了。</P>
“皇后和朕有多年的夫妻情分,只要皇后不做错事,那么皇后,就只能是皇后,任何人都不会取代她的地位。”</P>
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淑妃喜欢金银首饰,哀家库房里还有一套赤金琉璃头面,一会儿叫人给淑妃送过去,就当是为了她生下三皇子,哀家送的贺礼。”</P>
“母后英明,儿臣还有些折子没批,就先回建章宫了。母后若是觉得抱着孩子累了,就叫人将三皇子送回淑妃身边吧。”</P>
太后点了点头,又抱着三皇子仔细端详了一会儿。</P>
二公主养在太后宫里,是个喜欢闹腾的,不如三皇子这样乖巧听话,又不哭不闹的,周嬷嬷都忍不住要夸上两句。</P>
“太后您瞧,这三皇子眉眼之处还有几分像您呢,奴婢瞧着,三皇子将来必定是个文静的,和二公主闹腾的性子不一样。”</P>
提起二公主,太后就笑得合不拢嘴,这丫头性子活泼,纵然还不会走路,就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P>
“三皇子还没满月,说不定等他满月了,也是会哭会闹腾的主儿。孩子总是活泼一些的好,若是将孩子养的太过刻板了,反而不好。哀家听闻大公主已经快要上学了,皇后已经开始替她选伴读了。”</P>
“太后娘娘好记性,只是皇后如今的心思大部分都在二皇子身上,能够分出一些给大公主,已经是很难得了。毕竟皇后娘娘不像孙妃娘娘,就大皇子一个儿子,自然是要盯着一些的。奴婢听说孙妃娘娘已经开始教大皇子念三字经了,这么点大的孩子,懂什么呀?”</P>
太后无奈摇摇头,宫里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甚至还不如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幸福,至少他们能够有一个快乐的孩童时光,而皇帝的孩子虽然出身高贵,可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稍有不慎,就会落在别人后头,连点汤水都捞不到了。</P>
“罢了,都是命数,一会儿那套头面,你亲自送去,也隆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