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伊斯兰文明开始衰败,基督教文明还没有崛起,发展得当的话,或许能比后世更顺利的达成曾凡的目标,将整个世界所有人的意念场统一为整体。</P>
唯我独尊的伊斯兰教没有做到,后世同样蛮横霸道的基督教文明同样也没有做到,或许更具有包容性的华夏文明可以做到呢。</P>
有曾凡这个特殊的存在,如果还不能做到,那人类最终灭亡在自己的内斗上面,一点也不冤枉。</P>
设想的前景虽然美好,也要一步步的去实现才行,皇帝大病恢复后,早朝颁布的第一项政策,就是废止形式主义的早朝午朝,让大臣们能踏实睡个懒觉。</P>
当然,这道圣旨也不是一时兴起,提前已经和内阁沟通好了,早朝只是当众宣布而已。</P>
养病的一个多月,他已经向内阁转移了不少权力,也将内阁扩充了不少成员,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督察院都御史等中央政府主要机构主官全部入阁,以后一般的政务他们自己开会解决,他们处理不了,或者争执不下的时候,再汇报给曾凡决策。</P>
内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也不再担任其他部门实职,比如李东阳的户部尚书就让给了别人,专心在内阁忙着处理政务就行了。</P>
原先的内阁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立的咨询机构,内阁大学士名头好听,实际上只是高级顾问,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信任。</P>
后世子孙没有朱元璋的勤政和头脑,又不想大权旁落,于是能替皇帝分忧解劳的司礼监太监就有了弄权的空间,朝臣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就成了整个明代挥之不去的痼疾。</P>
曾凡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于是就把内阁从一个秘书机构直接实权化,大部分的行政命令从内阁发出就有最终效力,不需要再拿给皇帝审查盖章,他只保留了一部分高级官员、将领的任免权,这样工作量就减轻了许多。</P>
当然,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以后没有了皇帝和太监们背锅,国家再治理不好,那该骂谁老百姓就知道了。</P>
皇帝不再参与具体的政务,可是通过任命罢免大臣,一样可以影响朝政,与后世那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不一样。</P>
一口吃不成胖子,他想完全不管也不可能,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杨廷和等大臣们都不同意,就现在这样的中枢机构改革,几个大学士都已经被不明真相的官员士子们非议不断了,说他们倚老卖老,凌迫圣上等等,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P>
卸去大部分职责后,曾凡轻松了许多,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思考问题。</P>
不过,他也没有完全闲下来,当初设想的标点符号和简化字的提议正好拿出来实验,皇宫的太监宫女中也有很多识文断字的高材生。</P>
早在宣德年间,就在后廷设立了内书堂,挑选年轻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由翰林院选派人员进行教导。</P>
读书识字的太监更容易得到重用,有些太监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当前的司礼监总管太监戴义就是其中翘楚,一首毛笔字有很深的功力,在皇宫可以看到很多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对一些经典的理解水平比外廷许多官员都高得多。</P>
曾凡把文字简化,竖写改为横写,文章加注标点符号的想法告诉戴义,让他先把内书堂的课本改过来,扩大招生范围,拿那些完全不识字的宫女太监们做扫盲实验,看看效果如何。</P>
反正《永乐大典》的刊刻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完,光是全国筹集资金就要半年多,正式开工还早,这边实验出结果了,再普及到那边也不急,到时候让李东阳没理由反对。</P>
内阁刚刚改组,他那边其他政务繁忙的提升了几倍,这个工作推进有点慢,曾凡都想着要换个人主持了,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