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忠义的张定边(2 / 2)

如果别人说这话或许没有人会信,可说这话的人是天下第一勇将张定边啊,就是常遇春、傅友德都不敢说比张定边勇猛。</P>

他说要死守武昌,耗死朱元璋,还真不是虚话。</P>

这时候天下未定,东有张士诚,西有明玉珍,南有方国珍,陈友定(和陈友谅没有一毛钱关系)</P>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武昌城久攻不下,诸将担心其他人会趁机侵犯,纷纷请求退兵。</P>

朱元璋也很是着急,几十万大军围困武昌,如果不能及时全身而退,只怕还真的就会成为陈友谅第二。</P>

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P>

陈友谅夺取倪文俊的兵权,一下吞并安徽和江西。只兵败龙湾一场失败一蹶不振一样,别想再爬起来。</P>

朱元璋兵锋所至所向披靡,所以天下人无不归心。现在舍弃武昌,就是告诉世人,朱元璋不是天命所归,好不容易聚齐的人气就会败光。</P>

退不退兵,老朱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以至于茶饭不思。朱标看着老爹难为成这样,于心不忍,就问道:“爹爹,你为什么发愁啊?”</P>

朱元璋就把心思给儿子说了,朱标一听,就说道:“爹爹是真命天子,陈理哥哥不愿归降是他不对,我去开导开导他!”</P>

老朱差一点没有逗乐了,刘伯温李善长的劝降信都写了好几封了,都劝不动。</P>

你一个小屁孩,去了能有什么用?</P>

不过有一点儿子说的没有错,咱是真命天子,他不投降是他陈理不对。</P>

这哪跟哪就是第二个洪都了,陈友谅那是围攻洪都85天,咱才围了一个月。</P>

咱这就去武昌教训陈理这不听话的臭小子。</P>

朱元璋本来是要自己去的,可是小朱标非要跟着去。</P>

现在陈汉政权只有个武昌城了,去了也没事,还能让标儿见证下战争的残酷。</P>

吴王和世子亲临城下,吴军士兵士气大震,将士们也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请战。</P>

世子朱标却不同意,说是要不战而屈人兵!</P>

傻儿子读书读傻了,想要不战而屈人兵,说的倒是容易。</P>

兔崽子,你咋不上天呢?</P>

刘伯温神机妙算,李善长运筹帷幄,都劝不动陈理,你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劝动他?</P>

兵者,凶器也!</P>

在外一天,就多一分危险。</P>

老朱就同意了诸将的请求,张定边化身朱文正拼死抵抗。</P>

这家伙把朱文正的招数都学去了,打退了吴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P>

看着一个个倒下的士兵,朱元璋心里是哇凉哇凉的:一年前,陈友谅的士兵不就是这样排队送人头吗?</P>

送到最后,就把自己给玩死了。</P>

想到这,一向是杀伐果断的朱元璋也后背发凉,当即就下令停止攻城,围而不攻。</P>

你一个孤城,总不能耗过我五省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