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慕容垂再次来到黄河沿岸,发现桓温的大营之中竟然没有炊烟升起,这令他心中很是困惑。
“速速令人过河查看!”
燕军将士划动小船,来到黄河南岸,一番侦察,发现所有的帐篷皆在,但人却消失了。
“吴王,桓温大军跑了!”
慕容垂听罢,心中疑惑,再三思索,恍然大悟道:“定然是邓羌他们袭击了桓温的粮车。
桓温无粮,只好带兵撤退了。”
就在这时,忽有将士来报,说道:“吴王,秦国邓羌将军已经带领大军烧毁了桓温的粮车。”
“烧毁了桓温的粮车?哈哈哈哈,来人,给我立即追击桓温,斩杀桓温者,赏金千两。”
慕容垂听后,心中大喜,一阵仰天大笑,于是立即下令,让将士们开始在黄河上搭建浮桥。
此时已是九月初,黄河的水量也小了许多,河道也变得窄小了许多。
近百艘船只并列摆放在黄河之上,而后捆绑一起,固定牢固,并在船面上铺上木板。
“将所有的骑兵集合一起,随我追击——”
8000名燕国骑兵在慕容垂的带领下,踏过桥面,驶过黄河,昼夜行军,急追桓温大军。
一直追到襄邑(今河南省睢县西)时,慕容垂大军终于追上了桓温大军。
当日夜,慕容垂带领大军发起突然袭击。
此时的桓温大军经过昼夜急行,将士们身心疲惫,一个个地早已进入梦乡之中。
半夜时分,慕容垂大军犹如神兵,从天而降,桓温大军根本没有防备,被慕容垂大军一阵马踏刀砍枪刺,队形大乱,四处奔散。
桓温大惊,连忙起身,组织将士进行抵抗。
“嗖——”
黑夜之中,一支箭矢飞来,正中桓温的脑袋。
桓温一声惨叫,坠于战马之下。
“大哥——”
桓冲见桓温坠马,一时心如刀绞,连忙下马察看。
只见在桓温的太阳穴处插着一支箭矢,箭矢没入三寸,桓温早已失去了气息。
桓冲悲痛交加,一番痛哭之后,将桓温的尸体放于马背之上,而后迅速向南撤离。
8000名燕军骑兵左右奔驰,来回冲杀,一杆杆的长矛前出,将四处而逃的晋军将士穿背透胸。
一支支的箭矢四处飞舞,又将一名名的晋军将士射穿身体。
至次日中午时分,战斗结束,百里之路,尽是晋军将士的尸体,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襄邑(今河南省睢县西)一战,桓温大军牺牲3万有余,桓冲不敢半点停留,于是带领所余的大军继续向南逃窜。
一直来到淮河边上,见燕军骑兵再没有追来,这才放下心来。
“唉,如今我军兵败,也无力组织起战斗,也无法与冉闵南北夹击燕国了。
如今能否击败燕国,就看冉闵自己的本事了!”
桓冲心中作痛,于是叫来信使,让他立即骑马北上,向冉闵报告。
——————
注:在真正的历史上,桓温第三次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战死。
此处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就将桓温写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