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唐财政的基本现状(2 / 2)

“说说今年国库的总收如何,这方面有没有提前做预估?”李隆基又问道。</P>

他并不想过问王鉷的具体执行方案,他对那些没什么兴趣。</P>

因为他知道问到后面,朝廷就变成恶人了,他不想去碰那些无趣的过程。</P>

他只关心结果。</P>

杨慎矜说道:“回禀圣人,今年天下田租预估在6000万石,庸和调绢折合约3000万石,绵一百八十万屯,折合428万石,布1350万余端,折合690万石。”</P>

“各项赋税折合成米数,约为万石。”</P>

这里面的绢、绵,都是按照目前市场价还折算的。</P>

这个数字核算成现钱,按照大唐米价,大约在1300万贯左右。</P>

李倓在一边听得很仔细,这个数字与史料中天宝年间税收大致相同。</P>

《新唐书》有记载:(天宝三载)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P>

租钱也还是田租,只是有一部分是没有交粮食,而是直接叫的现钱。</P>

杨慎矜汇报的的庸和调,与天宝三载基本上一模一样。</P>

这说明了什么?</P>

这说明作者很懒……啊呸!</P>

这说明了两年过去了,大唐税收统计没有更新。</P>

那到底是不是只有两年不更新呢?</P>

这就无法肯定了。</P>

但的确存在税收统计停滞的现象。</P>

史料同样有记载:开元以后,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P>

意思是,开元结束,到了天宝年间,人丁的统计就没了,田产随便买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P>

人丁统计都没了,还怎么合理地收税?</P>

但不给李隆基收税结果,官位还怎么保?</P>

所以,实际上,现在的户部,一大堆烂账,东凑西拼。</P>

杨慎矜以擅长理财着称,他的理财才能也停留在维持这个烂摊子局面而已。</P>

按照历史进度,今年杨慎矜就会因为图谶案,被王鉷、李林甫联合干掉。</P>

杨慎矜走之后,王鉷主持局面,那就更烂了。</P>

王鉷之后,杀出个同样理财的杨国忠。</P>

不能说更烂,只能说完全靠数字都拼凑交差。</P>

如何拼凑?</P>

有钱人的税如数奉还,穷鬼的税不增加,但运费和消耗往死里摊派!</P>

直到把账目凑齐为止。</P>

杨慎矜说完之后,李隆基却问李林甫:“今年各地军费需要多少?”</P>

李林甫回答道:“启禀圣人,今年各地军费总支出,预计在1400万贯。”</P>

别看李林甫只给了个数字,但这个数字是经过层层汇报而来的。</P>

李林甫知道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但在李林甫的吏治下,这个数字已经基本靠谱。</P>

这是李林甫最强悍的地方之一,他能给出李隆基许多关键的数据。</P>

这就需要极其强悍的吏治能力。</P>

气氛有些紧张,仅仅军费就超出预计了。</P>

“军费开支如此庞大,右相觉得应该如何处理呢?”</P>

李林甫又回答道:“臣认为,进一步将盐税交给各地节度使去处理,以扩充军费。”</P>

李隆基又问道:“可以填平呢?”</P>

“可以,民间富裕,盐价只需再合理地涨一些,就足以填平各地军费,这样朝廷的负担也会小许多,圣人您也不必过度操劳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