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凉州已定,白登山下(2 / 2)

刘备沉吟片刻,忽然出言问道:

“孟德今日如此坦诚,莫非是凉州战事已定,皇甫公他们正准备要班师回朝?”

乍听此言,曹操眯起眼,心头却极为震动。

——好个刘玄德,竟有如此洞察力!

“玄德发言无差,确有此事。你也知道,董仲颖乃是袁太傅亲自征辟、发掘之人,现在他携平乱之功,便能名正言顺地携本部兵马回返洛阳,接受天子封赏……”

——凉州事已毕?

刘备还未做反应,叶横舟已是不由自主地正色起来,要知道,他们黑山军如今能够堂而皇之地在冀州割据地方,便是因为凉州战乱。

现在既然凉州平定,只怕黑山军能够用来韬光养晦的日子,已不剩太多矣……

除非……他能借此次孤身入洛中的机会,彻底引爆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以中枢权力为饵,令这两方人马先杀个天昏地暗。

中枢若有变动,朝廷自然在一时半会,无法调动大军,让黑山军有更多时间发展。

现在的黑山军,好比是一个好胃口的人,进了席,嘴里叼着常山、巨鹿两郡,筷子夹着一整个冀州,眼里还看着接壤的青州、幽州。

想要将这三洲之地彻底化作根基,并且把这三洲的潜力都尽数变现成即时战力,还需要更多时间。

就在叶横舟暗自思索时,刘备已摇摇头,回答道:

“不过是能观其大略而已。”

他并不把曹操的夸张当做一回事,而是留意起了其人的言外之意:

“你的意思是,董仲颖已经被你们说动,甘冒这千古奇险,也要提兵在洛阳城里动手?”

刘备这话可谓是问到了点子上,简雍也情不自禁地跟着点起了头。

外兵入洛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敢于做这种事的将领,多半都会被天子猜忌,而没个好下场。

董仲颖有剿灭黄巾的功劳在身,又刚平定了凉州动乱,仕途正是一片大好的时候,怎会愿意做这种事?

他虽然是袁家门生故吏,可既然都坐到这个位置上了,谁还会被这种身份限制死了?

说到底,目下正值乱世,日后中枢胜者无论是宦官还是士族,多半都要下本钱来安抚董卓这种手握重兵的边郡武人。

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冒着破家灭门的风险,来掺和这种事?

曹操看了看院子里那群扶刀的游侠们,迟疑了会儿,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后还是选择相信刘备对属下的掌控力度,也为表诚意,便苦笑一声,不无敬佩地道:

“玄德如此说,便是将董公看得低了。他才是这个计策的首倡者。

董公不为名利,只为扫清汉室积年沉疴,还天下一个朗朗晴空,此行何其光明,此心何其磊落!”

说到最后,曹操的语气激昂了起来,不管日后如何,最起码此时的典军校尉曹孟德,还是一个胸怀大志,满腔热血的年轻人。

作为贴近中枢的权贵子弟,他受过系统性的精英教育,作为海内名儒的弟子,他也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他更将这些经历、学识都凝聚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政治理想。

在还未亲眼见证汉室崩塌的当下,曹操还以汉臣身份自居,所以他的政治理想也只是停留在“愿为一征西将军,兴复汉室”的阶段。

试问,这样一个曹操又怎么能不佩服,甘愿将身家性命都摆上赌桌,只为“诛宦”大计能功成的董仲颖?

在曹操心中,这位董公便是毋庸置疑的大汉忠良!

不过叶横舟却有些忍俊不禁,不过见曹操神情如此笃定,他也并未开口,而且话又说回来,他叶某人现在有什么立场开口?

曹操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备自然也无话可说,毕竟他是真不熟悉那位董仲颖,便最终同意了这份邀请。

无论如何,先去见一见袁绍吧。

——

曹操还不知道,被他誉为“大汉忠良”,本应跟着皇甫嵩等人一起,班师回朝的董卓董仲颖,此时竟然不在军中,而是带着一队亲随,在一座名山的山脚下徘徊。

这座山不算高,景色不算绝,在大汉子民心目中,却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因为在这里,铸就汉室四百年辉煌的高祖,竟然被匈奴人困住足足七天七夜,受尽屈辱,颜面扫地。

它的名字,就叫做白登山。

这位年轻时曾被征辟为羽林郎,以身材雄健著称的凉州武将,今年已过不惑,腰围渐宽,却仍是不改凛然之姿。

董卓此时正骑在一匹枣红大马上,腰佩一柄短刀,看着眼前那座曾令高祖困顿的山头,眸光炽烈而火热。

——那是象征野心与欲望的火焰。

一名身材细长,面容白净的年轻文士骑着一匹黑马,与他并肩而立。

文士凑过来,看着这片平平无奇的山岭,有些疑惑地道:

“岳父大人,这就是您要找的地方?”

董卓只是盯着那座山,不予作答。

即便是这些跟随董卓出生入死数十年的元从亲卫,也不知道这位董公为何会避开耳目,轻骑来此。

若说是吊古,也太过荒诞,谁都知道董公生平最重实利,从不做无用之功。

董卓的确不是为了瞻仰历史古迹而来。

他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找一个人。

一个埋藏在这白登山下的,绝世战神。

即便他的部族已经星流云散,彻底覆灭,可他的故事与传说,仍是流传于西域各处,尽管已有数百年过去,也足以令小孩止啼。

一个曾令汉高祖这等人物,也吞下“失败”苦果的绝代雄主。

他的名字,就叫做冒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