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则领兵深入博隆郡,依托当地的暗卫以及汉民的配合,巧妙设伏,多次与赵军的巡逻队遭遇并展开激战。文奇领军多年,麾下本部精骑又是北境军中精锐,善于利用夜色作为掩护,使得赵军难以摸清汉军的动向,只得小心保护着那变得异常脆弱的补给线。
苏翰与尉迟宝珂则分别进军玛烟郡、宣城之间的官道,两路大军相互配合,直插赵军的心脏地带。他们不仅频繁袭击赵军的补给线,还时常对赵军的县府据点发动突袭,使得赵军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顾。
面对赵军的反击,苏翰与尉迟宝珂的部队同样展现出了极高的机动性与适应能力,他们一边打击敌人,一边搜集物资,确保了自身队伍的持续作战能力。
而公孙希则直接引着人马堵在了通往武关的必经之路上,拦截赵军传令兵,刺探情报,试图让武关外的赵军主力难以知晓后方发生的战事。
至于,主将句付则是坐镇竹山,负责统筹全局,确保各路大军的物资供应,同时,还通过暗卫传来的情报,尽可能多的掌握赵军的动向与补给情况。
接连数次出击,各路汉军们一边战斗,一边就地补充物资,以战养战,使得赵军的后勤补给线日益紧张。这场多路出击的战术,不仅极大地削弱了赵军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使得后方线上的留守赵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汉军的精骑们如同狼群一般,在赵军的补给线上四处游走,由于汉国百姓们的配合,汉军多数袭击,都能奏效,让押送粮草的赵军防不胜防。
……
赵军占领地 宣城
亳州之败如同一道沉重的阴影,笼罩在赵军将士的心头。曾经威震四方的上将军赵颌,自兵败后便引领着一支疲惫不堪、人数锐减至万余的残兵,缓缓撤入了宣城。城墙斑驳,赵军更是士气低沉。
加之面对汉军数路出击,骚扰补给线,抢夺粮草的军报接连传来,让本就兵少的赵颌,更加难受。
出城,找不到汉军踪迹。找到了,也不一定打得过。
不出城,尽受这些窝囊气。
“罢了,派人前去武关大营传信,禀报此间军情,请大将军派兵支援一二。”赵颌面对如此局势,只好派人求援。
……
武关 赵军联营
“大将军,赵颌将军急报!”传令兵入帐禀报。
“哦?赵颌?莫不是打下亳州、雁门了?”赵之毅眉头舒展,颇有喜色,“拿上来。”
然,当赵之毅翻看军报后,脸色越发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