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不肖,我大明当举全国之力,征讨倭国。”</P>
语罢。</P>
不用朱标出声,刘保儿手捧圣旨,朗声宣道:</P>
“陛下有旨。”</P>
“封前军都督仇成皖宁侯,食禄三千石。”</P>
“封左军都督曹震,景川侯,食禄两千三百石。”</P>
“封左军都尉谢成,永平侯,食禄两千石。”</P>
“封右军指挥使王弼,定远侯,食禄两千石。”</P>
将十二卫将帅一一封爵后,刘保儿拿出第二道圣旨,继续宣道:</P>
“册皇子雄英为太子。”</P>
“进永昌侯蓝玉为太子少师,增禄五百石。”</P>
“进西平侯沐英为太子少傅,增禄五百石。”</P>
“进礼部郎中詹徽太子少保,增禄五百石。”</P>
当听到詹徽的名字,下方众人尽为哗然。</P>
不少文臣心中诧异,连连回头侧目。</P>
甚至还有人以为是圣旨有误,将吏部尚书詹同念成了礼部郎中詹徽。</P>
蓝玉、沐英二人,乃是军中战将,多有战功在身,也一直都是朱标的左膀右臂。</P>
他们二人进位三少完全够格。</P>
若非他们上面还有徐达、汤和等老将,进他们二人进三师之名都不为过。</P>
只是这詹徽凭什么!</P>
区区五品礼部小官,怎的就突然得了三少之职?</P>
一时间。</P>
不少文臣看向詹徽的目光多了几分戒备,脸上表情也很是不忿。</P>
甚至眼神古怪,看向文臣前列的詹同。</P>
“臣詹徽,叩谢君恩!”</P>
没有理会众人那古怪的目光,詹徽理了理身上袍服,先蓝玉、沐英二人走到官员中心,郑重叩拜。</P>
见状。</P>
蓝玉、沐英二人也跟着领旨谢恩,紧接着便是百官叩首。</P>
接下来便是礼部官员念诵书文,诸如大赦天下,譬如赏赐百官。</P>
半个时辰过后,仪典这才结束。</P>
朱标看向站在原地近一个时辰的官员,随意说道:</P>
“今日年节,孤虽有意再宴百官。”</P>
“可思来想去,想必诸卿此事更想阖家团圆。”</P>
“既如此。”朱标示意宫人将官员的赏赐分发下去后,继续道:“诸卿可各自还家。”</P>
语罢,老朱、朱标一行率先朝后宫走去。</P>
而等朱标离开,空地上站着的官员却三两成群,各自结伴朝宫门走去。</P>
“陛下初登大宝,三道圣旨为民、为政、为国,实乃英明之至!”</P>
“若非陛下不新立年号,否则此三道圣旨定能成为新朝三旨,传颂后世。”</P>
“不错不错!陛下不立年号,求的便是实效二字!”</P>
“陛下新立年号,铸造新币不说,还要将新朝新历传至全境。此虽理应如此,可终究伤财劳民。”</P>
“陛下登基之初,乃是不愿累及百官、万民!”</P>
众人一口一句,争相诉说着朱标这位新君的英名。</P>
好似他们不说出点新颖的来,就好像是他们痴傻愚笨,连朱标的圣明之心都看不出来。</P>
“只是殿下这番赏赐.....”</P>
“着实有些出人意料。”</P>
闻言。</P>
不少文臣齐刷刷看向前方正孤身一人,径直朝宫门走去的詹徽。</P>
微微一顿后,方才开口那名文臣索性直言道:</P>
“陛下登基,拔擢十二卫将帅,这自然无可厚非。”</P>
“毕竟那些将军们论及开国之功,早就可以进位侯爵。”</P>
“只是陛下刚刚登基,对魏国公、信国公这些老帅并未有太多恩待,反而拔擢了永昌侯、西平侯。”</P>
“如此岂不是让那些老将军脸上无光嘛.....”</P>
“嗯......”</P>
虽然这话听起来是为徐达、汤和这些老将不平。</P>
可实际上,这话的根本乃是抒发他们自己心中的不平。</P>
若论资历,詹徽入仕不过一年,在场文臣无论哪个都比他资历更深。</P>
若论才学。</P>
在场不少文臣要么是经历过元朝科举,要么乃是洪武二年科举及第。</P>
而詹徽未曾经历科举,众人自然以为他是借其父詹同之荫,入朝为官。</P>
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P>
也是因此!</P>
众人嘴上是为朱标赏赐蓝玉、沐英,为徐达、汤和这些老将鸣不平。</P>
可实际上。</P>
他们乃是因朱标跳过他们,破格拔擢詹徽而心中不满。</P>
“一朝天子一朝臣,看来陛下是把咱们这些老家伙给忘喽.....”</P>
“李大人,不可妄议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