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说先前东南沿海时常遭受倭寇袭扰。”</P>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大明朝粮食短缺。到那时粮食价格激增,那些放着耕地不种,反而外出从工的百姓还是叫苦连天!”</P>
论及此处,老朱似是能想象到百姓哀鸿遍野,苦不堪言的场景。</P>
微微一顿后,语气深沉却少有怒气,冲朱标耐着性子道:</P>
“标儿,你所言咱自然明白。”</P>
“青壮百姓不好耕种,反好从工,这的确说明粮食低廉,也的确是鼎盛之前兆。”</P>
“可是标儿,谁能保证大明的粮食一直充足。”</P>
“你所言的繁荣鼎盛,那是用数万百姓的性命作赌。”</P>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在家耕种的百姓家中尚且有些余粮。外出务工的百姓,只能用性命挨过饥荒灾祸!”</P>
“倘若这盛世要用百姓的性命去填补,那咱宁可不愿这所谓的盛世!”</P>
语罢。</P>
老朱一双虎目紧紧盯着朱标。</P>
哪怕他知道方才自己那话说的极重,可老朱也是没办法。</P>
自家大儿子的确见过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可那时的朱标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目睹旁观,并不是作为亲历者忍饥挨饿。</P>
而他朱元璋,那是切切实实经历过饥荒灾祸。</P>
他见过百姓为了一捧稻米,跪地祈求的可怜模样。</P>
他看过饥肠辘辘的百姓,忍着悲痛将饿死的孩童交换而食的无助表情。</P>
他更知道饿极了的百姓比之蝗虫更甚,凡路经一处,草根、树皮荡然无存不说。还会有不少好事者混在饥民队伍中,趁机作乱。</P>
朱标所言的百姓各有所职,外出务工,不事农桑的盛世,老朱自然愿意看到。</P>
可倘若是让百姓承担缔造如此盛世的后果,老朱宁可不要这盛世。</P>
老朱甚至觉得,倘若不把朱标这想法给纠正过来。</P>
那他倒是不急着退位!</P>
“标儿!”</P>
见朱标默默盯着自己,也没有回话。</P>
老朱继续开口道:“标儿,咱知道你想让咱大明鼎盛,可你性子终究是太急了些。”</P>
“不然咱也学学那王诤。”</P>
“咱今日也弹劾你这个太子一书!”</P>
老朱说着,一脸严肃挺直了身子,随即冲对面的朱标郑重说道:</P>
“咱朱重八,请大明太子遵照旧例,劝民为耕!”</P>
见老朱说着便要冲自己拱手,朱标连忙上前阻拦道:</P>
“爹,何至于此啊。”</P>
“您是皇帝,儿子是太子。”</P>
“皇帝对太子只有训诫一词,哪有劝谏二字!”</P>
看着面前满脸焦急,直接伸手阻拦自己躬身的朱标。</P>
老朱语气低沉,已少有怒气。</P>
那双眸子温和,却格外坚毅道:</P>
“标儿,咱知道你聪明,若是你想劝民为耕,你肯定能想出办法。”</P>
“标儿,咱替百姓求你还不成吗?”</P>
“成!当然成!”</P>
“您说什么儿子都答应!”</P>
见老爷子都用恳求的语气冲自己说话,朱标哪里还敢多嘴,一个劲儿的答应了下来。</P>
老朱越是这样,朱标就越觉得无法承受。</P>
倘若老爷子提起鞋拔子抽自己,朱标倒是觉得屁儿没有,有时候还忍不住要回怼两句。</P>
偏是老朱一脸动容,还有这近乎恳求的语气,却让朱标当真有些无法招架。</P>
“爹,儿子会想办法劝民为耕。”</P>
“可您是否能先听儿子说完?”</P>
知道朱标跟自己一样,但凡认准的事就少有变更。</P>
老朱也清楚好马不能强按头的道理。</P>
等朱标说完,老朱便也在石凳上坐好,示意朱标开口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