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高大人,小的当真不敢再报了。”</P>
“太子殿下已然说过,今日不见诸位。”</P>
“诸位大人到东宫门前已是失礼.....”</P>
当看到李善长、刘伯温也来凑热闹。</P>
原本应付高启、宋濂等人就已经很头疼的刘保儿,此时当真有些欲哭无泪。</P>
微微叹了口气后,刘保儿眼眸一转,率先冲二人说道:</P>
“见过韩国公,见过诚意伯。”</P>
“两位大人来的果然及时。”</P>
“太子殿下不见百官,还请两位大人劝劝高大人一行,莫要让小的为难。”</P>
“公公说笑了,本官与诚意伯此来,也是求见太子殿下。”</P>
对于刘保儿的提前劝说李善长丝毫没放在心上,更不理会那言外之意。</P>
在他看来,朱标不见宋濂、高启是不想他们聒噪。</P>
可朱标断然不会不见他李善长。</P>
毕竟先前乃是朱标极力希望他李善长主导推行赋税新规。</P>
“韩国公见谅,太子殿下此时不见诸位大人。”</P>
“你尽管禀告便是!”</P>
“可.....”</P>
见李善长说完便不搭理自己。</P>
竟大步走到众人跟前,于东宫门口理了理官袍,甚至还是一脸肃穆,紧紧盯着东宫内殿的方向。</P>
刘保儿无奈,只好叹了口气,返回东宫再次禀告。</P>
也是等刘保儿刚走。</P>
刘伯温看向宋濂、高启等人,出声询问道:</P>
“宋学士、高夫子,你等求见殿下,所为何事啊?”</P>
“自然是阻止殿下施行税改!”高启眉头紧皱,急忙开口说道:“为充实国库,殿下更改税收制度自无可厚非。”</P>
“可却也不该如此急切,竟大刀阔斧,涉及士农工商诸多方面。”</P>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伯温兄岂能不知?”</P>
“太子如此急切,如此刚猛决断,岂不惹人非议?”</P>
于皇宫之中高声喧哗,本就有失臣子本分。</P>
可此时高启竟丝毫不顾及这些。</P>
急切之下甚至都不顾官体,哪怕鬓角散落的白发也忘记打理一二。</P>
特别那满脸困窘却又十分急切的样子。</P>
就如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近晚辈往火坑里跳,却又无法阻止一般。</P>
见他如此,刘伯温刚要开口。</P>
却见一旁的李善长头也不回,冷冰冰问道:</P>
“太子殿下施行税改,乃于国有利。”</P>
“谁人敢非议,又会非议什么?”</P>
“韩国公!”</P>
明白李善长是在故意套高启的话,刘伯温连忙出声劝阻。</P>
可此时高启满心都是对税改利害的见解。</P>
被李善长这么一问,他竟也没有多想,反而看向李善长正色答道:</P>
“纵然税改于国有利,可依旧尚有诸多需要商榷之处。”</P>
“单说大兴国战乃太子所提。本月诸多庆典譬如册封太孙、大婚典礼亦是与太子殿下有关。”</P>
“此番种种,均需花费重金。”</P>
“当此时节,太子殿下大刀阔斧,施行税改。众人岂不非议殿下是因一己之私,取利于民?”</P>
“别有用心之人安能不诋毁太子殿下,乃是穷兵黩武,耗尽国库钱财后,好战之心依旧不平,故而向民索银钱?”</P>
“况且此次税改涉及甚广,韩国公岂能不知此举有动乱之危......”</P>
“高兄慎言!”</P>
见高启竟也是越说越离谱,甚至还牵扯到国朝动乱上面,刘伯温忙厉声制止。</P>
即便知他高启此时尽是爱国护君之心。</P>
即便他明白高启乃是不愿见到朱标声名狼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