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兵粮足备,只等胡相下令(1 / 2)

“无妨!”</P>

明白老朱的意思。</P>

朱标轻笑一声,满不在乎说道:</P>

“胡惟庸的罪名早已足够。”</P>

“其他朝臣是否弹劾胡惟庸,关系都不大。”</P>

朱标微微一顿。</P>

在老朱身旁坐下后,略有玩味说道:</P>

“不过这胡惟庸也当真是没出息。”</P>

“既然决心反叛保命,此时却偏偏还要等。”</P>

“在咱们父子抵京之前,亦或是抵达应天之时,埋伏死士,设计伏杀,多好的机会。”</P>

“可胡惟庸偏偏还要假装演戏,还说什么要告病居家。”</P>

“眼下他没法告病在家不说,汤鼎、冯诚二人还被安排到中书省监视。”</P>

“这下胡惟庸再想动你我父子,岂不难如登天?”</P>

见朱标的语气中,似乎有些失望。</P>

老朱轻轻踹了朱标一脚,没好气道:</P>

“怎的胡惟庸没有埋伏死士,设计伏杀咱们父子。”</P>

“你小子好像很失望啊!”</P>

“谈不上失望,只是觉得先前有些高看了胡惟庸。”</P>

朱标耸了耸肩,继续道:</P>

“一路上,哪怕是在抵达皇宫之前。”</P>

“儿子可都一直准备着,应对胡惟庸提前设下的伏兵。”</P>

“可到头来,这胡惟庸竟然连半点动静都没弄出来。”</P>

“本以为胡惟庸是个聪明人,也应当明白当机立断的道理。”</P>

“可没想到他遇事竟然也如此犹豫。”</P>

“若早知道他是这种性子,儿子何必留他这么久?”</P>

留胡惟庸这么久。</P>

朱标为的便是让胡惟庸狗急跳墙,行谋逆之事。</P>

如此裁撤千年的丞相制才能更加顺利。</P>

正如朱标说的那样。</P>

一路上,沐英、徐允恭跟在自己身边。</P>

田虎、冯诚带兵藏在暗处。</P>

为的就是应对胡惟庸提前设置的伏兵。</P>

甚至!</P>

朱标都已经做好准备,准备在今日抵京时,斩杀胡惟庸。</P>

顺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P>

借着整肃吏治的借口,彻底裁撤丞相制度。</P>

可朱标也没想到,胡惟庸竟然还在等!</P>

真要说起来。</P>

胡惟庸如此优柔寡断,还的确让朱标有些失望。</P>

也是明白朱标的意思。</P>

老朱挪了挪身子,找了个合适的姿势斜躺下后,继续说道:</P>

“胡惟庸毕竟是文人。”</P>

“而文人向来都是如此。”</P>

“自恃清高,认为可以一计而定天下。”</P>

“觉得凭借自己的头脑,便能覆手乾坤,左右天下。”</P>

“可他们却都忘了,再高深的谋略,也要有彪悍兵勇为之才行。”</P>

“这胡惟庸就是太聪明了,聪明到已经忘了要身体力行才能成事。”</P>

“事先谋划的再怎么精密完备,事到临头不照样困难迭出。”</P>

老朱语气略有厌恶道:</P>

“虚!”</P>

“这些个文人夫子就是太虚了些,不务实!”</P>

尽管老朱语气很是随意。</P>

可听到这话,朱标眼中却满是惊喜。</P>

老头子能打仗、能治国,这些朱标都知道。</P>

可朱标没想到。</P>

老头子竟然还有当思想家的潜质。</P>

平日里拿着鞋拔子,嚷嚷着要揍死自己的老朱,没想到思想竟也如此深刻。</P>

‘事先谋划的再怎么精密完备,事到临头不照样困难迭出。’</P>

说的真好!</P>

在王阳明之前,在知行合一的理论还未提出之前。</P>

大多文人夫子正如老朱说的那样,虚头巴脑,不务实。</P>

觉得一切都要谋划详备后,方能动手为之。</P>

觉得凡事,都要先知而后行。</P>

可殊不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

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P>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P>

在行中知,在知中行。</P>

边行,方可边知。</P>

不得不说,老朱能成就千古霸业,还真不是没有道理。</P>

也是见朱标突然用一种极其敬佩的目光看向自己。</P>

老朱轻咳一声,温声询问道:</P>

“你小子想什么呢?不会是打算继续拖下去吧!”</P>

“当然不是!”</P>

“明日便动手。”</P>

语罢,朱标看向殿内宫人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