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为北平派军,应选何人为帅!”</P>
王志闻言,脸上诧异更甚。</P>
既然朱标同意给北平派兵遣将,为何还要廷杖他?</P>
“尚书大人,得罪了!”</P>
见毛骧站在自己身旁,王志微微一愣。</P>
随即便自己解下朝服。</P>
趴在板子上,等着庭杖。</P>
“砰~”</P>
一声闷响发出。</P>
王志顿感疑惑,竟直接回头看向毛骧。</P>
这哪里是庭杖!</P>
这力度都不如他家母老虎踹的重!</P>
“尚书大人。”</P>
见毛骧冲他微微挤眉,王志这才明白过来,当即悲声喊道:</P>
“啊~”</P>
也是看到王志那如此拙劣的演技,朱标脸上满是黑线。</P>
但还是看向其他兵部官员,继续问道:</P>
“北元来势汹汹,应当选何人为将!”</P>
“启禀殿下,曹国公李文忠多次迎战北元,最为合适。”</P>
“宋国公冯胜多胜少败,也可援助北平!”</P>
“卫国公邓愈多年驻守边境,亦可弛兵增援!”</P>
见被王志这么一搅和,兵部那些官员,以及其余朝臣无一人提及徐达。</P>
朱标倒也不再多问,索性直接下令道:</P>
“传令应天,魏国公徐达即日起率领中军,驰援北平。”</P>
“传令中书,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存粮尽数运往北平。”</P>
“廖永忠!”</P>
“末将在!”</P>
“孤命你前往渤海,集合战船,等北平军令抵达,进军高丽!”</P>
“末将领命!”</P>
白了眼下方还在假意哀嚎的王志。</P>
朱标环顾群臣后,朗声道:</P>
“此战先守,后定全局!”</P>
“殿下英明!”</P>
“殿下英明~”</P>
在众人的高呼声中,朱标将目光看向老朱。</P>
老朱随即微微摆手道:</P>
“散朝!”</P>
“汤和、王志留下。”</P>
闻言,一众官员再次跪拜高呼,连忙离开中都正殿。</P>
只因今日朝会,着实是让他们长了见识。</P>
素来胡闹的燕王朱棣,今日突然爱民如子。</P>
向来刚愎独断的老朱,竟有些犹豫不愿重开风闻奏事。</P>
而历来谦逊温和的刘伯温,更是主张重开风闻奏事。</P>
更让众人诧异的是。</P>
素以温润君子形象示人的太子朱标,今日竟显得有些阴晴不定。</P>
凌迟孙平等贪官倒也罢了。</P>
竟主张重开风闻奏事。</P>
甚至明明接纳了王志增兵北平的建议,却还当众廷杖了他。</P>
总之今日种种。</P>
着实让在场官员匪夷所思。</P>
若是这朝会再继续下去,天知道还会发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P>
朝会散去。</P>
老朱同朱标走在庭院。</P>
见朱标还因王志多嘴,脸上依旧有些无奈。</P>
老朱轻笑道:</P>
“那王志就是个莽夫,你何必在意。”</P>
“他作战还算是把好手!”</P>
“爹,儿子不计较这个。”</P>
朱标无奈叹了口气,继续道:</P>
“两件事。”</P>
“第一,我朝武德丰沛,文兴不足。”</P>
“似王志这样的人,应在五军都督府担任统帅,不该任职兵部尚书。”</P>
“所以开科取士,选取天下士子入朝,势在必行!”</P>
“嗯。”</P>
见朱标思维敏捷,窥一处而知全豹。</P>
老朱很满意的点了点头。</P>
“第二件事呢?”</P>
“设立军校!”</P>
“武将不该以鲁莽为荣。”</P>
“儿臣虽不奢望所有武将如徐叔、汤伯一样,深谙朝堂之道。”</P>
“但他们凡事也要多动动脑子。”</P>
“再者,大明武将不能出现断层,开设军校,自然也能保证大明武德一直丰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