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弟箭术,比不过皇嫂.....”</P>
见朱棣耷拉着脑袋,沮丧开口。</P>
朱标、常氏几人瞬间笑出了声。</P>
“定是燕王见我有孕在身,故而相让。”</P>
“皇嫂!输了就是输了,皇嫂不必帮臣弟找借口。”</P>
“只不过大哥已经带我拜魏国公为师,数年之后,箭术一门我绝不会再输给皇嫂!”</P>
见朱棣甚至还约定数年之后再行较量,朱标脸上笑意更浓。</P>
在场众人,数朱棣年纪最小。</P>
若真论及箭术,除了压根不善武功的徐妙云外,还真是朱棣水平最次。</P>
常氏虽是太子妃,可毕竟是将门之女,弓马骑射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P>
要知道,常氏父亲常遇春的箭术,绝对算的上一绝。</P>
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佯攻变奇袭,差点活捉老朱。</P>
而常遇春于甲板之上,一箭便射伤了张定边,救下了老朱。</P>
甚至民间还有传闻,言说常遇春百米开外,一箭射杀了陈友谅。</P>
至于汤瑛。</P>
朱标十三岁从军之时,汤瑛虽是女儿身,却也跟在汤和身后,一并从军。</P>
这么多年,朱标久居皇宫,而汤瑛却一直都在军中。</P>
多年积累,弓马骑射自然不会太差。</P>
朱樉、朱棡,也是勇猛过人,射术方面自然也是不差。</P>
算起来,最为年少的朱棣比不过他们几个,也是情有可原。</P>
“皇嫂,等我跟着徐叔在军中历练几年,将来定能胜过皇嫂。”</P>
“是呢!”</P>
常氏眉眼带笑,温声说道:“燕王少年英雄,将来定是大明镇国之鼎石。”</P>
常氏看向朱樉、朱棡:“两位殿下也是英武不凡,今后定能成我大明肱股之臣。”</P>
“皇嫂过誉了。”</P>
“皇嫂过誉了。”</P>
“太子妃所言极是。”朱标微微牵起常氏的手,看向朱樉几人继续说道:</P>
“你们三人将来都是大明戍边的藩王,不必逞一人之勇,更不必争一时之功。”</P>
“应学着徐叔、汤伯,还有父皇那样,纵观战局,运筹帷幄。”</P>
“克敌制胜才是关键。”</P>
见三人认真点头。</P>
朱标也起了几分玩心,看向朱樉、朱棡继续问道:</P>
“你二人射术如何?”</P>
“与皇嫂相当,却不如汤瑛。”</P>
朱樉、朱棡也算坦诚。</P>
毕竟他们两个小的时候,也没少被汤瑛揍,在童年阴影面前,自然不会争什么面子。</P>
只不过听到这话,朱标接过常氏手中的弓箭,玩笑说道:</P>
“我朱家男儿当学御兵之道,也要有陷阵之志。”</P>
语罢,朱标满弓射出,箭矢翁鸣,透穿靶心。</P>
“好!”朱棣当即高声喊道。</P>
周围几人眼中也是绽放异彩,很是激动的看向眼前朱标。</P>
虽说几人也都知道,朱标绝非文弱之人。</P>
可自打大明开国以来,纵然是常氏也再没见过朱标引弓御马。</P>
如今见朱标上手射箭,众人自然有种莫名的激动。</P>
也是此时,汤瑛想到先前汤和的交代。</P>
缓步走到朱标跟前,清声说道:</P>
“殿下,臣女斗胆,想和殿下比试一二。”</P>
“好。”</P>
“只是殿下,战场上的敌人可不会站在原地等人去射。”</P>
“不如命人抛球入空,你我抢射如何?”</P>
听汤瑛说完,常氏、徐妙云微微一怔。</P>
似乎此时的汤瑛对朱标抱有些许敌意。</P>
两人抢射,肯定能分出胜负。</P>
而且看汤瑛现在这架势,好像是打定主意要让朱标难堪一般。</P>
“汤瑛姐姐。”徐妙云美眸一转,刚准备开口。</P>
可此时朱标也来了兴致,继续加码道:</P>
“不错,战场之上,敌军自然不可能站在原地,等我军将士去射。”</P>
“而你我也不该站在原地。”</P>
“不如驾马绕场,同时射箭,命中最多,御马最快者为胜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