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岁稚童都明白,父皇却不明白(2 / 2)

等宜伦离开,朱标看向门外宫人冷声喝道:</P>

“将楚王朱桢给孤叫过来。”</P>

“命总管太监刘和严查所有宫人,凡在宜伦公主面前妄言非议者,割去舌头,打断双腿,丢出宫外!”</P>

听到朱标对宫人的严惩,站在一旁的李善长不由打了个寒颤。</P>

朝中大臣都说太子朱标心性仁慈。</P>

可事实上,朱标身上毕竟流着朱元璋的血,骨子里的残忍刚强是绝改变不了的。</P>

就眼前朱标这副骇人气势,和身为吴王的朱元璋简直一般无二。</P>

“李先生,此来可是为父皇当说客的?”</P>

“嗯.....”李善长微微一愣,深吸口气后坦然说道:“殿下慧眼如炬,老臣的确是受陛下之命前来游说殿下。”</P>

“李先生方才也都听见了,宜伦都明白的道理,父皇因一时悲痛偏偏给忽略了。”</P>

“就五弟那性子,莫说是三年,就是三个月他都忍不住。”</P>

“届时他在丧期之中玩乐,非但辜负了孙贵妃的在天之灵,还会引来朝臣参奏。”</P>

“眼看五弟就要前往封地就藩,父皇让他为孙贵妃守孝三年,不是平白给他加上个不孝的罪名吗?”</P>

“太子所言极是。”李善长郑重点头,道:“太子所言,老臣会原封不动呈给陛下。”</P>

朱标微微点头,示意李善长落座。</P>

等宫人端上两杯茶水后,朱标看向李善长,继续道:</P>

“李先生,贵妃薨逝,太子服丧,皇子守孝,这个先例绝不能开。”</P>

“老爷子有二十几个妃子,难不成每次都要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P>

“还是说老爷子打算厚此薄彼,将后宫的妃子分成需要皇子守孝和不需要皇子守孝的?”</P>

李善长闻言,拿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颤,随即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P>

他也是真没想到。</P>

此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标目光竟能如此长远。</P>

要知道,老朱的妃子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有特殊的政治意义。</P>

譬如高丽朝贡的妃子。</P>

以及一些类似于马皇后义父郭大帅这种,见老朱能成大器,将女儿许配给老朱的淮西大族。</P>

若是这些妃子一朝薨逝,是否也要像孙贵妃一样,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P>

如果不的话。</P>

高丽是否觉得大明轻视他们,心生怨怼。</P>

淮西大族是否会认为老朱忘记昔日旧恩,乃是薄情寡恩之君王?</P>

哪怕以老朱的性格,根本不会在乎这些。</P>

可朱标身为太子,则必须要提前想到这点。</P>

“殿下所言极是,老臣这就回去禀告陛下。”</P>

“劳烦先生了。”</P>

朱标起身,亲自将李善长送到门口。</P>

对于李善长,朱标倒是没有太大的敌意。</P>

一来,李善长毕竟当过他几年老师,多少有些授业之恩。</P>

再者。</P>

李善长从一而终追随老朱十数年,无论功劳、苦劳,都值得朱标对他礼遇有加。</P>

与胡惟庸相比。</P>

李善长更像是老朱的家臣。</P>

至于以后是否会按照原本的历史,除掉李善长。</P>

那也要看他是否会像历史上那样,妄自尊大。</P>

等走出东宫,李善长冲朱标恭敬一拜。</P>

“殿下,老臣还有个一事相求。”</P>

“但说无妨。”</P>

“老臣想为刘伯温求情。”</P>

就在朱标略感诧异之时,李善长表情庄重,正色说道:</P>

“殿下,朝中有人上书弹劾刘伯温,老臣看来均是诬告。”</P>

“伯温向来以清廉自持,弹劾他贪污受贿简直可笑。”</P>

“况且伯温三年前便辞官还乡,什么结党营私更是荒唐。”</P>

“所以老臣恳求殿下能严查一二,还刘伯温一个清白。”</P>

“孤明白。”</P>

朱标目光一冷,盯着李善长冷声说道:</P>

“那李先生以为,是谁要构陷刘伯温。”</P>

闻言,李善长身形明显一顿。</P>

他虽没想到朱标会如此发问,可片刻沉默后,还是开口说道:</P>

“胡惟庸!”</P>

“臣以为,是胡惟庸打算构陷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