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分红了(2 / 2)

喧嚣的烟火 追光的龙 1587 字 10个月前

几人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自己的全部家当投进去了,更主要是这个厂子已经承载了很多人的期盼。</P>

甚至镇里、县里都给予了政策扶持,不知道几人能在这个厂子上绣出什么样的花来?</P>

所以几人完全不敢懈怠。</P>

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前面都是两眼一抹黑,谨慎是最重要的,不求赚钱,最起码能够将厂子稳扎稳打地开下来,那就阿弥陀佛了。</P>

所以前两年不敢将摊子铺开,只是将收粮和卖粮限于青宁镇镇域范围内,产供销一条龙全部都在青宁镇内自产自销。</P>

起先,米厂的主要消费客群是镇上的常住居民,可是镇上的常住人口毕竟有限。</P>

为了刺激乡民们的消费欲望,米厂针对乡民出了米粮回购优惠价的政策,即但凡是卖稻子给米厂的乡民,都可享受跟自己舂米要花去的成本差不多的价格在米厂购买舂好的稻米。</P>

甚至是卖给米厂的稻谷越多,享受的现米价格更优惠。</P>

乡民们也不是傻子,也会算账,自己舂米的话,费时费力,他们一般是会去找专门的作坊舂米。</P>

舂米的价格跟米厂的米粮回购价差不多,甚至有的还会略微高于米厂的优惠价,那还不如两笔买卖一笔算呢。</P>

而且看看米厂那舂米的大家伙机器,舂出来的米白白亮亮,颗粒又饱满。</P>

最重要的是,机器会主动将稻子里的砂石泥巴这些给筛走,米粮里面没有砂石,这可是解决了长期困扰乡民们米粮下锅前得花上大半个小时的时间人工将砂子给挑出来的难题。</P>

不过总有漏网之鱼,人的肉眼不可能将砂子全部挑干净,是以吃饭的时候,嚼着嚼着突然嘎嘣脆,嘴里咬到一块儿砂子,突然就感觉碗里的饭菜不香了。</P>

说这问题不大吧,可又总是存在那里膈应人。</P>

简直是苦不堪言,苦不堪言!</P>

如今,手里捧起一捧米厂机器舂出来的米,饱满、爽利又白亮,隐隐中还泛着晶莹剔透的幽光。</P>

再看看旁边矗立着的透着精密技术的大家伙舂米机器,突然就感觉手里捧着的这捧米很是高大上了。</P>

农人们太知道什么样的米是好米了。</P>

手里的这捧米对农人而言简直是具有致命的诱惑,毫无抵抗力的。</P>

反正米粮是消耗品,自家天天都是要吃米的,价格上还实在优惠,关键是荷包里正揣着刚刚卖了稻谷的钱呢。</P>

荷包鼓鼓囊囊,买东西也就大大方方。</P>

买的还是生活必须消耗品,买到这么好的东西,自家婆娘肯定欢喜,于是农人们也就不再扭捏,大手一挥:</P>

“换购。”</P>

“换购。”</P>

“换购。”</P>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厂的销售渠道终于在青宁镇镇域范围内的乡下各村子之间打开了。</P>

第一年是磨合期打基础,第二年是夯实基础,到现在第二年年底了,米厂已经成功地让乡民们形成了去米厂卖粮买粮的消费习惯了。</P>

农户与米厂之间的粘性越来越强。</P>

张要发几人大大地松了口气,虽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安排人往田间地头去收粮,不过还是不放心,也为了让村民们吃定心丸,他们几人还是会兵分五路去十里八乡收粮去。</P>

今年又是个大丰收年,米厂也丰收了,米厂迎来了第一个分红年。</P>

米厂第一年计算盈利的时候,去掉所有建厂成本,第一年竟然还略微有净利润。</P>

不过厂子的章程当时就说好了,第一年的盈余不用于分红,要用于厂子来年运营的准备金,也就是说张要发五人累死累活,开厂第一年是没有收入的。</P>

身上穷得叮当响,让家里人也是跟着勒紧裤腰带过活的,林水甚至还去找老娘接济了的。</P>

厂子运营到第二年,不出意料,年底成功分红了。</P>

当天几个大老爷们买了几瓶烧酒在米厂的院子里摆了案桌,敞开了肚皮肆意地喝着。</P>

喝着喝着,几人抱头痛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宣泄着两年来身心攥着的那股辛酸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