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进入普鲁士的德联邦四万军队,因为汉诺威、巴伐利亚、奥地利三国君主向“自由德意志”服软而停战退出了普鲁士;而此时莱茵军打着“自由德意志”的大旗,又重新进入普鲁士,这次大义名分、军事实力兼备,势不能无功而返。
临行前的军事会议上,争论焦点之一,是能不能使用“克虏伯1846A”式机枪。
这种机枪在非洲效果非常好,但杀伤面太大,场面过于血腥,将领们担心在内战中使用会受到国际舆论职责。
其中以对普鲁士一直抱有好感的毛奇反对最激烈。谢绾沉默良久之后,缓缓说,
“这次战争,不仅要收拾局面,还要让暴徒们忌惮,起码二十年不要再乱来。有些必要的氛围还是要营造的。”
然后他看了一眼毛奇,
“冯·毛奇中将,这次出征就不必劳烦您了。”
毛奇没有吱声,只是点了点头。谢绾转脸向另一位中年将领说,
“卡尔·冯·施泰因梅茨少将,这次由您统军吧。”
施泰因梅茨将军是埃森纳赫-魏玛大公国的埃森纳赫人,算是谢绾的半个同乡——如果埃尔福特算是谢绾的故乡的话,这两个城市相距不到一百公里。
他早年在柏林成为军校生,作为基层军官参加过普鲁士对法国的解放战争。因为是旧军事贵族麾下的军官,又是前任国王的保王派,所以在当时路德维希王储推行的普鲁士军事改革中,很不受待见。在旧军官出走潮中,他也离开了普鲁士军队,游历德意志各国,最后以中校军衔加入莱茵军。
在其后东欧、希腊的数场战争中表现出色,一步步升到少将军衔。说起来他比毛奇还年长四岁,但目前比毛奇军衔低。
与毛奇相比,施泰因梅茨虽然不长于整体战略,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不仅在困境中坚韧顽强,也擅长突袭以少胜多,素来有“狮子”的绰号。而且他作战只追求胜利,并不顾及什么名声和权威——让他使用机枪,是不会有什么障碍的。
谢绾知道毛奇这种儒将做事瞻前顾后,但在这种对付一盘散沙的内部敌人的战争中,速战速决最重要,不太需要战略规划。何况谢绾一直不太放心让毛奇去对付普鲁士军队,而此次进入普鲁士作战,很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施泰因梅茨听谢绾点自己的将,大喜过望,立即起立,朗声回道,
“是!”
六万莱茵军就此分西、西南、南三路进入普鲁士,进逼自由派控制的马格德堡、莱比锡、德累斯顿三座最大的城市。
这一路上,“自由德意志”的名号还是非常管用,许多小城镇的自由派们望风而降,还能在临时领导机构里捞着一官半职。
曾经一胜一负逼平了威廉一世的马格德堡自由派,手里有起义的一万七千普鲁士正规军,面对施泰因梅茨亲自率领的西面军全然不惧。
这支打败过威廉一世的军队及其指挥官果然不俗,正面交锋两次都让施泰因梅茨铩羽而归,士气大振。
看着这块难啃的骨头,施泰因梅茨咬牙计划了第三次进攻。
凌晨时分,施泰因梅茨的两万军队开始从中、南、北三个方向试图包围马格德堡城外一万守军。
双方交火之后,炮火、争夺阵地,持续到上午时分。莱茵军北、南两只部队的阵地先后失守,马格德堡守军却越战越勇。其指挥官更是亲自到前线压着施泰因梅茨的中军阵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