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子,要是真被他做成了这件事情,那还得了啊!”
“真正的功在当代,又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只不过!”
“真要做成这件事情,得需要耗费多少的人力暂且不说,所需要消耗的金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你背后有沈万三的支持,怕是也完不成吧!”
“十个村为中心,建立一所小学学堂,大明疆域何等广阔,怕是至少都得建立十万所小学学堂吧!”
“单单是建立小学学堂,怕是就得耗费几亿两吧!”
“还有中学和高中,虽然不需要建立这么多,但加一起也得好几千万两白银吧!建立了学堂,得给他们印书吧!”
“要是没有书,这些小孩子如何读书呢?”
“书的价格,可不便宜啊!”
“寻常老百姓家,根本就买不起昂贵的书,就拿咱当初来说,整个村子里面上百口人,也就只有一两家人能够买得起书。”
“还有纸张这个东西,也是不便宜的。”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小学学堂建成了,哪来这么多教书先生,一个小学学堂,至少得三五个教书先生吧!”
“十万所小学学堂,那得几十万的教书先生。”
“整个大明帝国,所有会认字的人加一起,怕是都凑不出三十万人来吧!自己都不认识字,这还怎么去教书啊!”
这一点,老朱还真是一点都没有作假。
别说大明那个时代的文盲率,就说建国初期那会儿,全国上下的文盲率都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也就是说,五个人里面,就只有一个人会认字。
那就更不用说大明这个时代了,平均下来,一百个人里面,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会读书认字。
洪武初期,全国上下的人口,大概在五千万左右。
就算是按照百分之一这个概率,也就只有五十万人会读书认字。
而事实上,人数绝对比这个还低。
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有资格教书的,在古代社会之中,只有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之后,才能有资格去教书。
若没有秀才功名,你自己都是一个半吊子,让别人怎么相信你呢?
就眼下这个时候,大明所有的秀才加一起,怕是连一千个都不到吧!
这还怎么教书呢?
想要完成这一个壮举,没有个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这基本不可能。
而且!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一旦朱肃完成了这件事情,也就等于开了民智,让整个大明王朝的老百姓都有了智慧,会思考问题了。
这种事情,换做古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他们看来,一旦给老百姓开了智慧,这样是非常不利于统治的。
聪明的老百姓,那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百姓。
在皇帝的眼中,他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要是都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那样就最好了,这样的话就方便统治。
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不会去多想。
而不是让他们做什么的时候,首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老百姓就容易失控。
这也是为何,在古代社会的文盲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这些君王,不想要让更多的人读书,更多的人明事理。
而是,害怕开民智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还是懵懵懂懂的老百姓,更容易掌控一些,不会随随便便就搞事情。
为何会给那些读书人,这么多优厚的待遇呢?
就是因为这些读书人,并不是这么好糊弄,这么容易掌控,所以给他们这么好的待遇,一旦有了功名之后,还不收他们的税。
其实就是为了安抚这些读书人,然后,再将他们困在八股的牢笼之中。
这一下,就将所有人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这之前,没有哪一个君王敢这么尝试。
即便是有了开民智的条件,这个条件,能够供养得起这么多读书人,也没有哪一个君王敢这么做。
一旦这件事情没有控制好,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商鞅。
就是他提出来的疲民,弱民,愚民政策,让后世的这些皇帝,一个又一个的学样,甚至于,这都成为了帝王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