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这种大臣的李斯,深觉未来王朝的不一般。
本应该是从这个严世蕃手上亏空的财政问题,他倒是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还借着给皇帝修宫殿,说他们劳苦功高,甩锅又夸自己还踩清流不安好心。
但他太冒进了,就冲他明晃晃想躲在皇帝背后这点,李斯就觉得他还是不够聪明。
严世蕃的一番激烈说辞让御前会议暂时陷入沉默,天幕之下却引得大家议论纷纷。
不管是正在做官的还是还没做官的,亦或者是其他不同职业的平民,只要生活就都要算账,这么简单的账他们也是能看得懂,辩一辩的。
“这些超出的钱,倒确实是有个由头……”
“有由头什么,他这是恬不知耻。一国财政何等重要,早就定好的预算赋税完全可以支撑得起,钱到底是怎么多花的,为什么多花没有按预算来,为什么超了那么多,这么轻描淡写就能过去吗?”
“就说修河道,怎么会原本预计三百万两,最后花了五百五十万两,多了快一倍。
到底什么原因会多这么多,还是原本计划就有问题,无论如何也需要追责,怎么能开个会就不再说了。”
“30条船好歹真有船,给皇帝修宫殿也能看的到,那河堤呢,河堤到底什么情况,谁知道怎么中饱私囊的。”
“这严世蕃现在说别人对他揪住不放,那今年超出的开支,明年又要怎么弥补?”
“防洪这么重要的尚且如此,其他更不必说。这些个大官在皇帝面前一个个这么能言善辩,但是钱从哪里来的,那都是我们交的税!”
[嘉靖的磬声打破沉默,超出的开支就这么被他表态过去。
张居正继续发言,今年要防着北方俺答部进犯修东北长城,东南沿海为了维护海贸还要募兵解决倭寇,两边都是不能节省的重大开支。
他表示,再和去年一样把国库的钱全都花光,今年那就得给百姓加赋税了,甚至有些省份赋税已经加到了嘉靖四十五年。]
“精彩,太精彩了。”学着主播,主父偃给张居正的发言鼓掌三下。“不一味的追责,但是也要说清楚,明年到底有多少需求。
尤其是东南海防,因为有倭寇,朝廷海贸受损,钱少了,要赚钱,首先就是要花钱去解决倭寇。”
桑弘羊也点头道:“在严家父子的手下,国库空虚,地方加税那肯定是下面官员借着皇帝的名义在征。”
百姓被多收了那么多的税,那不修仁德的名声可是皇帝的,还竭泽而渔,让未来财政收不上税。
这是执政能力问题,也是对皇帝的不忠诚问题。
[严党清流双方又争执起来,面对张居正的‘猛药’,严世蕃直接就拉出死去的周云逸,双方一时势均力敌。
皇帝也终于从他的精舍出来,念着一首定场诗,慢慢走到空荡荡的龙椅前坐下,开始主持会议。
周云逸是为国尽忠直言不讳,严世蕃也没有什么过错,现在问题是怎么解决国家财政赤字。]
两个时空里朱元璋和朱棣的脸色好了一点,起码这个嘉靖不是那种酒囊饭袋的糊涂虫,看上去还没被臣子架空,能说得上话。
朱棣脸色很快又难看起来,那个张居正说什么,什么永乐三年成祖太宗皇帝,把成祖去掉,我大明的祖只有我爹!
“好一个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李治看这个嘉靖皇帝三言两语安抚两边的处理方式,心想臣子没什么世家出身就是好。
换他刚登基那几年,说个什么王皇后的娘家人蹭他,他爹的老臣还有亲舅舅也要来管他,他站着那些人都得坐着。
[嘉靖出来以后,一直不怎么掺和说话的严嵩开口了,
顺着张居正的话,他表示既然海贸利润高,难就让浙江的农田一半变成桑田,每年能多出20万匹丝绸去交易搞钱,再从别的省份调粮食过来供浙江百姓购买。
老臣子一开口,嘉靖商量也不和其他臣子商量,直接就定了,事情交给工部和司礼监去办,一抬眼看见清流,立刻加上一句钱归户部。
事情被他交给严嵩的学生,浙直总督胡宗宪来督办,还不给桑田加税,只按农田来收。]
改稻为桑的国策定下来了,御前财政会议也结束了。趁着片头片尾的时间,大家疯狂开始讨论。
种桑的收益比种粮食大,不怕农民不改,还有粮食安排和不加税政策,听起来是朝廷和百姓共赢,但几乎所有时空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是眉头紧皱。
上了点年纪农人们,听完就是这稻田决不能改桑田。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种了粮食,怎么样都能有点收成,饿不死人。除非是天灾人祸什么都没有,但都到了那种程度了,桑田也一样。
但是种了桑田,能有多少丝收上来,丝又能卖多少钱,能不能靠这些钱买得到粮食支撑一家人活下去,这都是未知数。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怎么保证明年不会出什么的要大量用粮食的大事,又怎么确保粮食都能从周边调到浙江,粮食还不会涨价,人人都能买得起?”
正常种田,额外种点桑,丝就算卖不出去,农人也只是少一点收入,他们可以先留着或者自己织布。
但要是一半田都变成桑,出个什么事没有粮食或者买不到粮食,那不用想都知道要出大乱子。
哪怕他现在已经尽量改变观念,开始重视科学贸易,也完全不觉得这个改稻为桑是个好政策。
十七八岁年纪轻轻的严世蕃和他还没发达起来的父亲严嵩这时候也坐在家里,二人身上都是冷汗,更冷的是心。
太早的时候知道自己未来会发达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大家都一起知道。
严嵩苦笑一声,满眼释然:“彻底没了往上的可能,庆儿(严世蕃小名),安心做个国子监祭酒也好。”
满朝文武都知道他以后和儿子都会入内阁,巴结什么的不存在,只会有数不清的绊子。
况且电视上面的严家父子,不见得是什么正面形象,而改稻为桑一定成功不了,等后面电视剧越播,他们父子的名声也会越差。
严世蕃不这么认为:“爹,用不用谁,那都不是臣子能说了算了的。”
只要人活着,身上功名官职还在,就总能有等到机会的时候。就算现在他们父子成了众矢之的的,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
朱厚熜本人什么都不想说,觉得自己被黑了,他上朝才没那么戏精。
还有,你们后人不是什么都能研究的很细致吗,倒是认真给我去查查县志资料啊,我大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完全没有到能搞这种政策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