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可控核聚变(2 / 2)

包括师父周老也是这么想的,虽然让现在的人挪开位置需要一点时间,但以张尧的名气和本事,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P>

开玩笑!</P>

以他现在在燕大的地位,只要他同意,这事一定能成,校长还会亲自来邀请。</P>

但张尧还是拒绝了,并不是他害怕与人竞争这个位置,只是他还是喜欢一切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享受那种从无到有的快感。</P>

所以,哪怕多费点心思,他也还是愿意选择一切从头来过。</P>

可控核聚变的项目很大,需要的资金是天量的,而他要准备做的自然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而是再造一个类似于欧洲(ItER)项目那个等级的存在。</P>

光前期投入都需要上百亿,这绝不是一个普通企业烧的起的。就算是缘梦把全部资金抽干后也只能造出来个空壳。</P>

所以张尧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单干的想法。</P>

开玩笑,这玩意造出来他又不可能申请专利,还是找人一起分担开的好。</P>

他最先考虑的就是金大,说起来他来金大也快四年了,但从没有真正申请过一次项目。</P>

对!快四年了!</P>

他一次项目都没申请过,国家级项目也没有申请过,全都走的企业路线。</P>

这次之所以考虑金大,首先就是他是金大的教授,再就是金陵这边有实力能做这件事,最后就是他的一点私心。</P>

张尧虽然没有必赢的把握,但他觉得自己的胜率是比较高的。</P>

核聚变这个东西出现已经很久了,能源问题一直是压在整个社会上的大山。</P>

如果说超导材料在能源界的定位是节流,那可控核聚变就开源。</P>

那可是属于恒星才配拥有的能源,是人类永远也绕不开的问题。同样也是人们想要拥抱星际的又一大难题。</P>

张尧选择在这个时候去研究可控核聚变是提前就计划好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机器人的普及。</P>

这个问题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藏在脑海中了,一直到之前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P>

在张尧看来如果他要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上占据足够高的话语权,那荣誉和人脉都是是必不可少的。</P>

前者在拿到院士身份和诺奖之后已经够了,后者以他在金大多年的积累也已经够了。</P>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P>

而在张尧告知了金大校长他准备申请可控核聚变项目后,那个民国时期的亚洲第一高校也终于把自己的能量展现在众人眼前。</P>

这几天,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属于过金陵大学的学校校长都接到了金大校长的问候电话。</P>

意思也很明确,谈感情,谈合作!</P>

金大校长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透支了一部分未来的资源。</P>

他要做一场赌注,赌赢了,金大重回历史巅峰。</P>

输了?</P>

真输了,就输了吧!</P>

只要那三位院士还在金大,他们还有机会能翻盘的。</P>

在金大校长看来这个买卖并不吃亏,张尧三人的性格在这几年里他也多少有些了解。</P>

心系家乡的人,回乡发展的人又怎么可能让金大吃大亏呢。</P>

但哪怕如此,他还是希望张尧院士可以成功,不仅仅是为了金大,也是为了金陵,为了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