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 / 2)

登辽风云录 何处试太阿 2612 字 10个月前

刚刚进入寻山所地方,道路两旁就站满了人,又是敲锣又是打鼓,人们争相询问:哪一位是王千户。

一个灰白头发的老汉,后面跟着一个黝黑精壮的汉子,询问着来到王进贤面前,作了一个大揖,接着下跪:“小可百户高汝见拜见千户王大人。”

那个黑脸的汉子也跪下,道:“小人百户霍世刚【1】拜见千户王大人”

王进贤紧忙把他搀起:“老人家请起。”又搀起霍世刚。王进贤高高稽首,向大家表示感谢。大家一看王千户居然这么年轻,神采俊朗,看模样好像还是个读书人。锣鼓点立即更加响亮了起来。更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立即开始嚼舌根。

“这个王千户好俊啊,就和说书里的小罗成一样。”

“你晚上睡觉又要睡不着了吧。”

“打死你个野驴。”

。。。。。。。

王进贤嫌锣鼓点太吵,飞步走过人丛。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座小城,他扭头问高汝见:“这个是——”

高汝见:“这就是寻山守御千户所城。”

还有所城!王进贤真是喜出望外,本来,他已经做好了风餐露宿的准备,没想到不但有房子还有城池。他疾步走到城门前,仔细观察。整个寻山所城,正好是个正方形,边长大概500米,城墙都由青石条砌为基础,外砌青砖,内夯黄土,高7米,宽7米,有3个城门。【2】整个所城背山面水,风水自好,这防御海疆的功用也不言自明。望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夕阳照在其上,波光粼粼,王进贤心中十分畅快,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到了所城,掌印千户住处,王进贤不待休息,就叫上高汝见、霍世刚和卢国仕,一起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高汝见见新任千户工作热情那么高,也没办法,只好介绍一下情况。据高汝见介绍,这寻山守御千户所,应为成化年间所建,北至青鱼岛,南至崂山【3】,西接文登县,北临成山卫,南邻宁津守御千户所。所辖共有堡七座,分别为:曲家埠、胜佛口、大水泊、老翅、纪子埠、蒸饼、青山;墩八座,分别为:青鱼、葛楼山、马山、杨家岭、小劳山、黄连嘴、古老石、长家嘴。在墩堡之间,为居住方便,形成了多个村庄,并且有的建立了营寨,比如较大的有罗山寨。

王进贤心想:这么多堡寨,别说自己一个千户,就是百户、总旗、小旗,也有住宿的地方,也忘记了是哪本穿越误导的自己,还真的准备在沙滩上野营呢。这穿越真是不靠谱。

王进贤:“有多少兵士?”

高汝见:“这个——”

王进贤心中一凛,道:“如实说,我要了解实际情况,不会责备于你。”

高汝见:“按要求,应该有1120人,但是多年来,各处均有逃亡,如今有秋班京操军312人。”

王进贤:“今年的秋操是谁带队?”每年的春秋二操班军对于卫所来讲是件很大的事,卫所几乎一半以上的在籍士兵都要参加,凡带队春秋操的军官往往是卫所内最有军事才能的军官。

高汝见:“今年的秋操班军应该是由霍百户统领,但是今年的秋操班军停了。”

王进贤:“停了?”王进贤读史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大明朝停过哪年的班军。

高汝见:“正是。听说是因为辽东战事紧张,山东巡抚上奏朝廷请求停止今年的秋操班军,朝廷准许了。”【4】

“奥。”王进贤:“那山东都司又做了哪些准备防备辽东的变局呢?”

高汝见和霍世刚面面相觑。高汝见:“这个却是不知。”

王进贤心中暗叹:看样子是啥措施都没有吧!

王进贤:“继续吧。”

高汝见:“捕倭军55人由百户齐仓率领驻守于文登营,另有守城军38人,总计405人。”

王进贤:“就这么点人?”

高汝见:“大人息怒。”

王进贤摆摆手,道:“没事,你继续讲。那屯田军呢?”

高汝见:“大人,由于多年来军户逃亡,入不敷出。京操军还好,毕竟是入京,因此,不敢过于怠慢。这文登营的驻军好歹出点人,凑个数。只是这两处敷排之后,就实在抽不出人手了。本所辖8墩7堡,本来应有守城军318人,可现在只余下38人。【5】”

王进贤心算了一下:每墩还不够3个人。勉强够每日轮流倒休,就这点人也能防倭,真是活见鬼了。

高汝见:“至于这屯田军。一来是人数不够;二来,多年来各处守军及家属繁衍,多出了不少村子,比如青鱼滩村,就是军余李文、李经带领族人迁过去的【6】。大家都自己种自己的地,有的人家人口多了,有的人家全都逃荒走了,因此这地也就说不清了。这些年各村、堡、寨交一些粮食到千户所,所里也懒得追问,这屯田军早就跟老百姓混在一起了。”

王进贤心想:也就是说,没有屯田军了。

王进贤:“那这些村寨可听所里的安排。”

高汝见:“自是听的。都是从所里分出去的,乡里乡亲的,严格起来都是归千户大人管的,有话都好商好谅的。所里缺少军兵时,还要各个村寨支撑呢。”

王进贤点点头,心想:这样就好。

王进贤:“所里可有剩余的银子。”

高汝见勃然色变:“大人,这——都被前任黄千户带走了。”【7】

王进贤倒没什么反应,这都属于意料之中的事,又问:“存粮呢?”

高汝见一听,眼圈不禁红了,道:“大人啊,哪里还有存粮啊。万历41年初秋,一大片黑色的云雾从东北方向而来,狂风大作,大雨如注,一直下了3个昼夜,眼见得就要熟了的庄稼全都被毁了。万历43年,先是从4月到八月,一直阴雨不断,谁知从8月到11月,又变成滴雨未降,遍野如焚,蝗虫遍地,粮食绝收。紧接着万历44年,又是大旱,滴雨未下,粮食绝收,经历这么三次折腾,任怎样的人家也经受不起啊,那些日子,别说粮食,连树皮都被吃光了,整个登莱地区听说有一多半的人都饿死了。老夫我如今想起来,还。”说着说着,高汝见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王进贤听着,心中酸楚。暗想:很多人回到明朝,就想着战争战争战争,就喜欢生产了枪炮,训练了军队去打架,他们全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粮食。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农业做基础,人都没饭吃,万民以死亡,什么工业,其他的一切全是空谈。穷兵黩武,这样的政治家是亡国的政治家。明朝亡,也有相当一部分亡在这粮食身上。明末农民起义是因为没粮食吃;女真蒙古抢掠华北是因为没粮食吃;女真在辖区屠杀汉人估计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1643年作为国家根本的江南地区大饥,瘟疫肆虐,2年后明朝就灭亡了。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自打万历年起,中国就进入了小冰河期,粮食的产量少了,再加上很多农业用地转为生产经济作物,特别是作为国家财赋重地的江南地区,很多地区完全不种粮食,食粮完全依靠进口。当时也没有宏观调控这一说,整个社会系统十分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产生了崩溃,华中、华南、华北、西北都出现过大饥,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这只是客观原因,如果政治清明、组织得力的话,也不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满清政权同样经历了小冰河期,却借机占领了全中国。明朝的灭亡更重要的是内因,而不是外因!

王进贤回头看了看卢国仕,他也是满脸酸楚,心里也不好受吧。心想:我还是太心急了,连卢国仕都没给介绍,急则生乱啊,切记切记。王进贤等高汝见好过一些,道:“我刚才忘了介绍,这位是卢国仕先生,是我的——幕僚。”三个人紧着一通亲近。

王进贤:“你们这里,粮食种植如何?”

高汝见:“今年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