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去秋来,眼见得秋天就要到了。王进贤算计着自己该往登州跑一趟了。
在农业上,王进贤回到寻山所后,让高汝见召集种地高手。王进贤向他们一字一句地念了徐光启信中关于种植番薯、花生、玉米的部分,并且提出了种地两年三熟的想法。
高汝见几个人低着头,一言不发。王进贤等了一会,耐不住了,他现在和这些人越来越熟悉,特别是娶了齐仓的女儿傅氏之后,眼见得和这些人亲近了许多,于是便更加随便了。他踹了高汝见一脚:“高百户,怎么样,拿句话啊!”
高汝见:“这个事儿忒大了,这么也给容我们想一想。”高百户也少了惶恐之色,表达意见更加自如。
王进贤又等了一会儿,见还没有动静,知道他们心里打鼓,不过在这件事上王进贤自己心里也打鼓,自己从小五谷不分,就从书上看了那么几句,要让他大规模推广,他这心里也害怕。胶东地区本来就山多地少,正常的年份大家都吃不饱,要是自己这么一瞎折腾,搞个饥荒出来,那还了得。幸亏有从登州带回的粮食,他才敢下决心,于是道:“要不这样吧,先找几块田,试一试,如果可行再大规模推广。”
高汝见:“这个法子好,可是土地都是各家种的,谁愿意拿出来试,万一长不好,谁愿意吃这个亏。”
王进贤思索了一下,道:“这花生、玉米、番薯,都是种在土地条件差的地方,不和其他作物抢田。这样,高百户你们几个,找几块地,分近海盐碱地、山海间贫瘠地、山坡地三种,分别种植这三种作物,印证一下徐检讨的经验,了解一下作物习性,看看效果怎么样。收成归公,所里按照等重来交换谷粟。怎么样?”
高汝见:“这个法子行!那么两年三熟就不搞了?”
王进贤颇为气愤地看了他一眼,真不知道他脑子里成天在想什么,似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似的。
王进贤:“怎么能不搞呢!你们几个人家里都拨出一亩地来,从五月开始种植大豆,秋收后第二年春天种植谷子、高粱,明年秋天种植冬小麦。所有收成一半归所里,一半归自己。不管有没有收成,所里都按照每亩平均的收成给予谷粟。”
高汝见:“那敢情好。”
王进贤:“你们几个好好做事,说不定在你们手里,寻山所能成为鱼米之乡呢!”
二、
王进贤的愿景还是太美好了一些。寻山所属于近海丘陵地带,盐碱地多、山地多,虽然经过春夏几近两个季度的生长,玉米、花生和番薯在山坡和贫瘠的土地上的成长效果不错,但是在盐碱地上还是长不出来。而且这三种作物虽说是不挑地,但是缺肥缺水还是不行。高汝见对于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满意了,他兴奋的对王进贤说:“这三种作物真是不错,特别是番薯,又不挑地,产量还是别的作物的好几倍。我看要把寻山所的山地利用起来,至少能够增产3成以上。”
增产3成,这可不是王进贤希望的结果,胶东半岛土地贫瘠,近海多盐碱地,即使多出3成也变不了鱼米之乡。
王进贤:“高百户,寻山所山陡水急,你看如果能够引水灌溉,能够增产多少?”
高汝见愣了一下:“应该可以增产5成以上。”
王进贤点点头:“那你带头去干吧,争取今年增产5成以上。”
看着高汝见远去的背影,王进贤叹了口气:人才!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高汝见已经是本地种地数一数二的能手了,可是思路还没有自己开阔,这些主意还要自己出,他的思路范畴只局限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而王进贤自己甚至连一天的地都没种过,颇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在没有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又很低的情况下,王进贤对于处理农业生产问题感到压力山大。
怎么样才能让寻山所大片的近海盐碱地生产点什么东西呢!
寻山所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吗?
农业问题,王进贤现在只能去求助徐光启。
三、
在基础农业上的挫败感,只能从农副业上找回自信了。寻山所山多地少,丘陵连绵。受到羽绒服项目的启示,王进贤开始推动放养野蚕的项目。在胶东的丘陵中,专门有一种野蚕,吃椴木的叶子,吐出的丝较粗,可以制成粗绸。自从了解了这个信息,王进贤就开始留心。这回回到寻山所,王进贤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王进贤的本意是想抽出专人进行专门的养殖,最终形成大规模的粗绸工业生产。但是经过调研,王进贤放弃了这个想法。和王进贤在21世纪所想象的不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专门化生产在明朝的效率并不高。专门化生产需要抽调专人进行生产,如果刨除人力成本,专门化生产的效益甚至还不如放养。相对而言,放养的人力成本要低很多,春天放,秋天收,之间就任野蚕在林子里自生自灭。虽然效率不高,但是相对效益却不小。因此,放养听起来比较落后,却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方式。夏夜,每当王进贤在林中漫步,听着野蚕吞噬树叶的“沙沙”声,王进贤居然觉得好似天音。
四、
在工业上,王进贤由于屡经挫败,心理预期已经很低了,这样倒是会有一些惊喜出现。王进贤把蒸馏酒项目托付给李文烛。李文烛经过多次实践,又和王进贤进行了多次讨论,王进贤和李文烛达成共识:
1,蒸馏酒的质量在根本上是取决于酿造酒的质量的。
2,多次蒸馏,虽然可以使酒劲更大(酒精浓度高),却无法真正“伏火”,烧酒呈现出燥辣的味道,将酒长时间保存似乎才是“伏火”的最好办法,之后的酒会呈现出醇厚、绵柔的味道。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前期的生产工艺似乎也有不小的影响。
3,高粱所酿的酒,味道最为纯正。
依据这些结论,王进贤和李文烛决定:
1,将酿造酒的过程纳入寻山所制酒过程,以便全面监控。
2,以高粱作为酿酒的主粮。
3,制酒完成后,贮藏“伏火”。
五、
经过一番实验,王进贤发现制出的酒还是有缺陷。首先是酒的味道单一,缺乏醇厚、多层次的酒香,其次是还有一些异味。
王进贤反复琢磨推敲,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历史上的名酒都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经过酿酒者的反复改进工艺,才有了成熟的方法。自己两眼一抹黑,平日也不参与劳动,想靠拍脑瓜就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眼下,有两个办法:一是依靠工人通过劳作,依靠经验不断改进工艺;二是依靠李文烛等人,采取反复试验的方法,不断记录工艺改进对酒的味道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加以总结。前一种办法,简便易行,但是多少有点撞运气的成分;第二种方法则笨的多,浪费也大,但是所积累的经验最终转化为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即使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做到了解前期工艺对后期产品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把控、传承。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工业化的方法,可以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积累经验,开创道路,而这正是王进贤所希望看到的。
经过和李文烛的反复交流,李文烛最终认可了王进贤看法:要建立一套有序的、可传承的、可验证的方法,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代替个人经验,用数据的积累分析代替个人根据经验的灵光乍现,是更为可靠、更加长远的办法。而这也渐渐成为明真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批酒就作为“寻山仙露”的第一批原浆,加入周履靖方子中所列出的中草药,之后进行贮藏,下一步则是要考虑营销的问题了。不过在此之前,更为重要的两个任务是构建烧酒的实验体系和培养相关人才,特别是品酒师的培养,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既然烧酒生产项目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王进贤觉得应该给李神仙再派点活,王进贤决定把炼丹师的老本行——火药的制备交给李神仙。
六、
薛风祚的水泥项目也已经实验成功,薛风祚童心未泯,还塑了几个水泥的小玩具,拿去给孩子们玩。可是实验成功和大规模制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石灰,总不能叫全所的人每天都到河边敲贝壳吧。
王进贤把这个疑虑和李文烛谈起,老牌炼丹师就是老牌炼丹师,李文烛淡然一笑,说此法古已有之:“石灰乃医家常用,古方用之疗金创止血,腹痛下痢,均是极验。故早有方法,亦是极简单:造一土窑,一层煤,一层青石,层层叠叠,以火焚之,一周即可。”
王进贤听后大喜,把这个事告知薛风祚,让他寻找有能为者实验生产。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和失败,王进贤现在谨慎了很多,他意识到工业生产绝不是科学理论那么简单,古法必有许多诀窍,不为后世所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