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月正元答道。
“你们到底是生产的,还是学文化的?一个个水灵灵的,你别不知道珍惜,鬼子可都色着呢。”另一个推着独轮木车的中年妇女说,“打仗是你们男爷们的事!你这是去帮着望老师打鬼子的!”
月正元淡淡地一笑,说:“人家把我的枪下了!”又问:“你们没见我家族长吧。”
“他大概回去了吧。”一个端着米瓢的老太太把月正元喊住。月正元认识她,小时候常听喊她水仙奶奶,因为她和高祖有过一段恋情。于是,月正元很尊重地走了过去,老奶奶不耐烦地说:“捣臼舂米那是你们小伙子的事。听说要把米送前线打鬼子用,我一个老太婆没有啥用,就把碓房打开收拾好,教些姑娘捣臼。”
我静立了许久。在水仙奶奶温和慈祥的目光里,随之浮现出她青春年华的漂亮面容和她的浪漫故事:
有一天,水仙照旧去碓房,她的母亲对她说高祖可能回不来了。水仙禁不住抽泣起来,母亲替她拭去脸颊的泪水回去了。没想到从那一天,这碓房的门前再没有排队等候的身影。后来,水仙才知道:高祖参加了甲午之战还娶妻生子了。
“是您母亲拆散了您和月正元。”月正元很同情、很公正地说。
“你奶奶是教书人,怨我没有文化!”水仙奶奶说,“我把怨恨都发在石臼上了。我每天一脚一脚狠狠地踩,碓屋颤颤,声音恨恨的,带着我的诅咒;声音闷闷的,带着我的怨忧;声音沉沉的,更带着我的万分祷告:我只希望他能来看我,别无所求。”
水仙奶奶的话如同声声捣臼永远沉淀在月正元的心灵深处,就像季节里喑哑的鸟鸣,一声声,一声声,敲得人,心疼。“假如月正元能来,你能原谅他吗?这是我一个晚辈的心愿!”此时月正元的心如刀割一般,是她的母亲,不,是封建礼教把她推到了别人的怀抱,而如今还要求人家踏进自家的门。
月正元陪着水仙奶奶坐下,听她讲起后面的故事:“后来,他回家当了月氏族长的私塾先生,还是喜欢下乡修理石臼、石磨。我每一年让他来修理一下石臼,请他吃一顿米饭。我捣臼出来的第一臼米,虽有沙子,但他吃得最香。后来,他的女人走了,他没有再娶,但再也没来修过。我就每天来捣上一阵子,这样石臼眼就不会被磨平。也许,他会来或者派他的亲人来!”
就这样水仙奶奶不止一次默默地帮我家舂米,每一次用捣臼点染生活的无尽美好和向往,都是一次汗水、妙笔的挥洒,寄托着对花前月下的珍爱,对阖家团聚与安康的祝福;那圆锥体的石臼里绘出五谷丰登的回望和未来生活的壮锦……然而,水仙奶奶却一辈子未嫁。我的心,好酸,好痛……
“我进县城读书,他跟着我去了。”月正元不敢再说下去,生怕水仙奶奶听了受不了。
“这就好。当年甲午战争,他们每天吃的粮食,都是我带着姑娘们捣臼、舂米、筛米,然后冒着炮火送过去。现在我也没能力帮他了。幸好,他收养的孙子有了出息,我就舂些米放在石臼房,你拿到前线打鬼子。他自称宝刀不老,那是哄你们这些孩子,别让他上战场了。”
“月正元他已经……”月正元压抑不住喊了出来。水仙奶奶一口鲜血吐在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