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赫留·亚苏斯基则是有点郁闷,为什么塞莱斯蒂娜没回来,难道两个人还在一起?真是下流!</P>
弗兰茨在顶楼的阁楼之中支起了两台改装过的望远镜,虽然看起来很夸张,但实际倍率只有八倍。</P>
不过这也是此时最先进的军用望远镜了,而且价格不菲。所以弗兰茨的狙击手计划推行起来十分困难,现在依然是以二倍镜和三倍镜为主。</P>
其实除了二倍镜和三倍镜,奥地利军方还有一堆偷工减料的1.5倍镜和2.5倍镜。</P>
最开始弗兰茨让多普勒带领团队自由进行研究,结果就弄出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过的那种超长瞄准器。</P>
这种超长瞄准器不光是价格贵,而且精准度堪忧,可怕的是不便携带,更难以保养。</P>
早期镜片材质问题,导致它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损坏,或者是出现刮花镜片的情况。</P>
(这里一会我配个图。)</P>
不过好在弗兰茨将卡尔·蔡司请了过来,这大大加快了开发进程,由于卡尔·蔡司在大学时代就到了奥地利,所以此时的知识水平要远高于历史同期。</P>
同时弗兰茨也出了一把力,他直接画了一张现代狙击镜的示意图给开发部门。</P>
这让整个研究进度有了飞跃式发展,很快在这位仅有三十岁的年轻专家的主持下第一批具有实战意义的狙击镜就被开发出来了。</P>
剩下就是降低成本开始推广了,不过大规模推广并不太现实,因为此时镜面技术不够成熟,至少在二战之前都没可能实现军队大规模装备狙击镜。</P>
阁楼之中,波尔多上校、米娅小姐、拉克希米·葩依也在,当然也包括那位被捆着的塞莱斯蒂娜小姐。</P>
“好多人啊,弗兰茨大公,你怎么不跑?”</P>
拉克希米·葩依不合时宜地问道。</P>
弗兰茨并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有些疑惑地问道。</P>
“怎么就这么点人?”</P>
波尔多则是很开心地回答。</P>
“那些波兰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能走到这里证明里面还是有些军官在的。不过就这种散乱的阵形,怕是一会还没打起来,他们自己就走散了。”</P>
米娅·阿蒂业斯有些紧张,不看望远镜还好,一看望远镜便有些害怕。</P>
“弗兰茨大公,您没必要亲自在这里.....督战吧?”</P>
她整理了一下措辞,毕竟“作死”这个词实在有些不敬,但她确实无法理解这样做的意义。</P>
督战,这个词也有些尴尬,不过弗兰茨并没有特意去纠正,只是说道。</P>
“我只是想让自己提前适应这个画面而已,毕竟未来还会有很多这种场面。”</P>
战场之上,波兰的军官挥舞着指挥刀驱赶着大头兵们排成队列。这倒不是线列战术可以增加火力,又或者适合攻城之类的原因。</P>
原因只有一个,方便找出监督管理。每一排的排长只要一转头就能看到谁没跟上,自己还有多少兵力。</P>
如果不以队列方式前进的话,不需要多长时间整个队伍就会散掉。而且民兵的士气太低,军官不从后面督战很难进行攻坚作战。</P>
线列战术对于敌人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容易看清对方的兵力。</P>
“就两千多人?”蒙塔上校暴怒得一刀砍倒了一棵小树。</P>
副官问道:“团长,我们还要执行坚守命令吗?”</P>
“放屁!当然坚守,你也不看看谁下的命令。”</P>
于是乎一场三千人对两千人的防御战开始了,实际上远处的阿尔布雷希特更加愤怒,因为他手下还有一万多精锐部队在随时准备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