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却没有一座农学院,这让弗兰茨感到费解。不过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终于明白,此时西方世界还没有普遍地把农业视为一门科学。</P>
古代的希腊人认为农业是科学,但文明的传承早已中断。弗兰茨手下有一批正在研究农业课题的“农学家”,还有一大批身负优秀技艺的农民和园丁。</P>
而且农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深刻影响奥地利的本土和殖民地,所以建立农学院势在必行。</P>
专家和技术人员有了,他们可以进行创新研究,但是也需要人整理记录,同时吸取别国的优秀经验。</P>
弗兰茨打算雇用一批人专门负责编撰和翻译农业书籍,但这种庞大且重要的工程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做的。</P>
于是乎弗兰茨再次将目标对准了,那些在维也纳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和求职者们。</P>
没错,有大学文凭的人可以免费就读农学院,不但读书免费,吃饭也免费,如果表现优秀,可以选择成为教职人员领工资,甚至还有机会成为官员。</P>
弗兰茨开出的条件自然极具吸引力,但是却很少有人报名,实际上当时农业并不怎么遭人待见,甚至于农民都是贬义词。</P>
第一期只招到了五十八名学生,其中有一多半是为了吃饭来的。实际上当时维也纳的大学生有些过剩了,政府没有那么多职位安置这些家伙,而他们又看不起这世界绝大多数的工种。</P>
于是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在维也纳等待就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喝着掺杂着锯末的咖啡,但是张口闭口都是国家大事,甚至比斐迪南一世都要心疼这个国家。</P>
这些人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是珍贵的资源,毕竟这个年代的大学生还是稀有品种。</P>
只不过愿意放下身段去农学院再造的人就不多了,他们更愿意等待国家发放的官员名额。</P>
其实除了农学院以外,弗兰茨还想了很多方法来消耗这些待业的青年,比如记者、教师、殖民地事务官、企业中低级文职工作等...</P>
当然这个时代的主流要么是做官,要么是经商,当职员什么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起点还是太低了。</P>
可问题来了,奥地利是赐官制度,以斐迪南一世的身体状态,一周能举行一次赐官仪式就不错了。</P>
而且虽然奥地利有八万公务员,但实际上80%的职位都是固定传承的,即使是换人也会在一个或者几个家族中挑选。</P>
再加上所谓的文官分级制度,让普通人想往上爬的难度巨大,每个官员的阶层几乎一开始就定死了。</P>
弗兰茨倒不是不想动,但动了就是和那80%人为敌,此时的他还没有那个实力,时机尚未成熟。</P>
而且就弗兰茨看来,有些非公职位置的重要性和官员一样,没有上下之分。</P>
历史上北德和法国在农业正规教育上,要比奥地利人早得多。</P>
1803年丹麦控制下的荷尔斯泰因公国便创办了第一所农学院,1818年霍恩海姆学院建立,同年巴伐利亚农业俱乐部建立,1819年法国罗威尔农学院建立,1836年阿尔萨斯农学院建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