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记事前父母就离开他们了,在记事起可能就只知道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父母是什么?可能只存在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嘴里,而不是在他们的脑海中,什么模样什么声音,那基本属于是一点映像都没有。</P>
有些人说连声音都没有怎么可能,不会打电话吗?那他可能就不了解什么叫做地方性质的贫穷了,那时候通讯可不发达,电话这种东西可不存在贫穷的地方,他们可能听说过但是没见过,更别说拥有它了。</P>
还有一种联系方式那就是写信,贫穷的地方也是有邮政局的,除非是那种特别特别特别贫穷的地方或者是很偏远的山窝窝里面才没有,很山窝窝里面那基本也属于很贫穷的地方。</P>
不过写信这个通讯方法也不是很方便,不是说传递的速度和便利性,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生存都艰难的情况下读书无疑是一种奢侈。</P>
不识字也不会写字,那么写信就要有人代劳,而他们基本是和同乡一起出去的,他们不识字他们同乡基本也不识字,运气好同乡之中可能有识字的,那麻烦一下同乡还好说,如果同乡里面都不识字,那找识字的人来写信对于这些人就很困难了。</P>
找人是一种困难,开口是另外一种困难,寄信也是一种困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困难,那对于他们自然就不是很方便,尤其是第一次,开头往往是最难的。</P>
那说完寄信这边,那就说说收信这边的爷奶婆公,儿子女儿都不识字,那能指望父母能识字吗?显然也不识字,那他们自然就要找识字的人来读,那这又是一个麻烦。</P>
寄信的自然知道自己的父母不识字,肯定要找其他人来读信,那很多东西肯定就不能出现在信里面,找人写信的时候肯定也不好说出口,尤其是让家乡人知道,也没别的主要怕笑话,那他们肯定也不想要外人知道,那信里面的内容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东西。</P>
没有多少东西的信里面又能有多少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呢,一般来说很少,或者说留守儿童也不在意,毕竟只存在口中的父母和陌生人又有多少区别呢。</P>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都是几年都不会回一趟家,就把钱打到存折里面,等他们存到一定数量的钱的时候,他们决定回家了,看到那个已经长大的孩子他们激动不已,但那个孩子看到这两个陌生人激动的样子只会警惕的看着他们问一句“你们是谁?”</P>
这就是要生存的代价,这还只是没有陪伴的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都用在了生存上面。</P>
而留守儿童的苦可不止这一些,贫困就代表着要劳作,它可不会管你是小孩还是老人,小孩子也要干一些他们能干的活,比如播种时的各种各样农活,丰收时各种各样的农活,而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农活,还有放牛羊,割草,洗碗,煮饭,烧火......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