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皇太极在自己继位中后期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维持满洲传统、保证满洲主体意识方面。】</P>
【而在他处理内政、消耗明朝的时候,整个天下的局势也已经走向变革的时机——这也是他一直所等待的时机,是他实现自己的宏图野望的最好机会。】</P>
【在多年的准备和积淀之下,清朝终于要等到那个再好不过的机会。】</P>
【但是,这个机会属于清朝,却不属于皇太极。】</P>
【崇德八年,在这一年间,皇太极就已经屡屡出现“圣体违和”的情况,而到了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白天还处理了一番政务的皇太极,就在半夜驾崩了。】</P>
【他的驾崩算是比较突然的一类,按照清朝自己的记载,属于“端坐而崩”,而按照推断,皇太极多半是由于大脑血管疾病恶化,最终导致短时间内猝死——之前,他在松锦之战期间流鼻血、三日不停,就可以算是一个预兆。】</P>
【他死后,庙号定为了太宗,谥号——排除掉前面的一连串,核心的就是文皇帝。】</P>
清朝,崇德年间。</P>
自己死于这个时间,对于皇太极的震动显然极大,他显而有了数秒的怔然。</P>
死——这不可怕,谁不会死?死于疾病,倒也不算什么意外之事。</P>
但是,但是,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差了最后的一段时间……!</P>
虽然皇太极之前从概述中确实知道了自己没能活到大清真正入关的那一天,但是,当时他还想着大清的入关是否还有着一段时间,是否还需要一些准备机会……他是真的没有想到,居然真的是这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情况:就差那么最后一步!</P>
就差最后一步了啊!</P>
差一点,他就可以亲自带着大清进入中原,完成他一直以来为之孜孜奋斗的核心目标,也为自己的一生缔造一个完美的结局……</P>
带领大清打牢基业,制定并且实施了各种最优秀最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再带着大清接收胜利果实……这听起来就美好的无与伦比,让人不能不心生向往。</P>
——他怎么就没能多活两年呢?!</P>
皇太极颇有几分恍惚,内心不断地捶胸顿足。</P>
面对皇上的这副模样,亲王贝勒大臣们都纷纷表示完全能够理解。</P>
又有谁不能理解呢?这种面对不世之功业,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而时机也就差那么一点就要来临,自己却先一步……的痛苦,大家都能够理解,甚至还能做到感同身受。</P>
皇太极本人倒是没有让这种情绪主导自己太久——决定了,立刻开始养生,保重自己,怎么也得活到大清进入中原的那一天。</P>
随后,他就开始思考起自己暴亡后的问题了,毕竟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关键的核心问题。比如,自己当时有几个儿子?这些儿子年纪多大了?谁是自己的继承人?……等等,自己当时有明确立下一个继承人吗?</P>
——完了,如果自己没有明确的继承人,那么大清日后不会走上之前那些朝代,比如金朝的皇位内斗的老路吧……</P>
唐朝,贞观年间。</P>
李世民莫名觉得,日后的这些个太宗,是不是都要谥一个“文皇帝”……</P>
不过这倒不是关键,对于皇太极的暴亡,即使是异族,他也不得不发出一声同情:“这皇太极确实是时运不济。”</P>
他为了委婉一些,还用了时运不济这个词。其实,要真的说,皇太极这岂止是时运不济,简直是完全丢掉了时运。</P>
贞观重臣们同样点头,确实,这种结局,说一句时运不济完全不为过,这都是委婉的说法了。这放到他们身上,简直就是当年陛下第二天就要玄武门夺权称帝,万事俱备、只等第二天了,结果前一天晚上他们这些心腹中的某一人没了……</P>
这是何等的凄惨了得。</P>
不过,对皇太极的遭遇聊表了一番同情之后,李世民也好、大臣们也好,都猛然想到一个问题:神迹怎么没有提到过皇太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P>
“皇太极他到底有没有指明继承人?”长孙无忌问了出来,“不管有没有,他的继承人或者人选都年岁几何?”</P>
继承人问题可是关键。</P>
如果皇太极没有指明继承人,那么清朝是不是得围绕这个问题来一番争斗?清朝内斗,那不就是明朝的机会?</P>
而不论皇太极的继承人是否明确,如果他的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人选中都年岁不大,比如都是难以亲政甚至是幼帝,那……岂不更是对清朝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P>
虽说幼帝、不算幼帝但也不能亲政,或者太后摄政,这些情况并不能绝对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政局动荡、国力削弱,但是更多的时候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P>
这样一来,明朝能不能抓住机会?</P>
如果这样的情况明朝都没能抓住机会,那明朝国内的情况究竟糜烂到了什么程度……</P>
【皇太极驾崩了,但他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大勋未集,这个显而易见;另一个,就是储嗣未定。】</P>
【没错,他没有在生前明确自己的继承人。】</P>
【那么,按照清朝的情况,他们虽然在皇太极的推动下一定汉化,但是核心部分依旧保存有满洲旧俗——其中就包括这种选立继承人的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