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宝年间。</P>
赵匡胤对于大宋日后的铠甲发展情况还算满意:看看那些将领的盔甲吧,完全体现出了大宋的高超技术水平,都是大宋的荣耀所在!</P>
而士卒的全装甲同样如此,看起来倒是与先前的具装有些类似,但是这同样是大宋改良创新后的成果,将士卒从头防护到脚,这既要求这些士卒都是能够扛得动铠甲、挥得动武器还能行军的精锐,同样要求了朝廷的财政力量。</P>
这些精锐即使是步兵,也足以对抗北面那些骑兵们。</P>
虽然这种装备的应用范围非常小,但是赵匡胤满怀理解——确实小了,谁说不是呢?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宋的财政摆在那里,这些铠甲的造价摆在那里,大宋也想装备更多的军队,可是就是钱不够,只能尽力了。</P>
而且,这种精锐军队有那么两三支也已经足够。</P>
赵光美有些忧虑:“北——北宋时期倒也还好,但是大宋南渡之后,朝廷的收入势必减少,这时候能够给军中铸造多少合格的铠甲?”</P>
钱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大宋南渡后继续存在,也勉力建设了一条又一条的防线,甚至还有人想着北上收复三京。这些雄心壮志到最后,都离不开执行目标的士卒,那么,士卒、防御重地的川蜀士卒的铠甲状况到底如何?</P>
【那么,曹友闻的军队使用的铠甲是什么样的呢?】</P>
【他们的情况要超出上述的一系列常规范围,属于宋朝理论上的内容之外。】</P>
【曹友闻的军队,素有以棉裘代替铁甲的习惯,这时候也不例外。因此,他们身上的并非铁甲甚至皮甲,而是一套套棉裘。】</P>
【铁甲若是面对风雨,大约会让人感到越发的寒冷;但是棉裘面对风雨,则会发挥它的吸水特性,被雨水浸湿浸透,一方面削弱防护作用,一方面变得沉重起来。】</P>
【这就是曹友闻的军队面临的另一大问题:铠甲已经非常不利于徒步战斗。】</P>
【黎明时分,汪世显等带领蒙古骑兵杀穿了宋军的防线,将曹友闻的军队彻底包围,随后,经过一番血战,蒙古骑兵成功消灭了宋军,曹友闻和曹友万战死。】</P>
【大安这个关口,终于被阔端所掌握。】</P>
【此时,入蜀的道路已经向阔端和他带领的军队所敞开,他准备入蜀了。】</P>
唐朝,贞观年间。</P>
李世民认真地看着这个“棉裘”,唐朝还没有棉花的概念,虽然有棉花传入,但多在边疆种植,也少有人将其变成衣物——最起码在大唐的上层贵族官员群体中,没有这样的人。</P>
素来有以棉裘代替铁甲的习惯……这是否是在说,这个棉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防护能力?</P>
而他们又一直以棉裘代替铁甲,是否意味着这种叫做棉裘、这种叫做“棉”的物件要比铁甲更容易获得、价格更加低廉?</P>
【阔端打算入蜀后,并没有带着整个大军一起行动,而是兵分两路,一路经由利州进入蜀地,一路经由文州进入蜀地。】</P>
【从文州行军的蒙古军先是攻破了宕昌(岷县),随后便于十月开始进攻文州。文州的防守意志也颇为坚定,蒙古军攻了数日也未能攻下。】</P>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突破口。】</P>
【文州有没有突破口?有,且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有决定性力量的突破口——文州城中没有井。】</P>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文州的供水都要依靠从城外流入的水道。】</P>
【蒙古军通过探子获知这一关键情报后,便当即夺下了文州的水道,断了城中的水源。】</P>
【就这么半个月过去,文州城的军民的战斗意志被彻底消磨。】</P>
【十月二十二,文州城被攻克。】</P>
【带头攻克文州的,是蒙古军将领按竺迩,在先前拖雷于三峰山消灭金朝最后有生力量的一战中,带领精兵冲锋在前的也是他。】</P>
【按竺迩攻克文州后,又召见了文州西部居住的吐蕃各个部族,将他们安抚了一番,稳定了一下蒙古军的后方。】</P>
【随后,他又攻下了龙州(四川江油),接着便于阔端合兵一处,带军攻下了成都城——这一结果造成的影响极为广泛,宋朝的利州、潼州(四川梓潼)、成都三路都被阔端拿下,只剩下夔州一路尚在宋朝控制下。】</P>
【宋朝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P>
【当然,宋朝并没有持续面对这样的压力,很快,阔端便退出了成都。】</P>
【此时,被蒙古军攻克的四川各个州府中,百姓依旧心念宋朝,蒙古军在这里的统治并不稳当;而同时,阔端此刻也并没有明确且强烈的必须占领这一片地区的想法。】</P>
【此外,就是阔端此刻得知了一个消息:中路的阔出突然薨了。】</P>
大蒙古国,太宗年间。</P>
其他蒙古军的进展对于窝阔台而言都不算太重要,毕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P>
但这一个消息切切实实让他大吃一惊:“阔出那边发生了什么?”</P>
虽然蒙古人英年早逝的也不少,特别是先前在草原上和征战中,死于受伤、死于疾病的屡见不鲜,可这不意味着窝阔台做好了失去儿子的心理准备。</P>
特别,阔出还是他颇为偏爱的一个儿子。</P>
————</P>
前面阔端和阔出写串了,等等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