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多方征战(1 / 2)

宋朝,开宝年间。</P>

“这个年龄倒是不错……就是不知道他有多少个兄弟了。”赵匡胤评判,反正已经明确了窝阔台并非是长子,也并非是幼子——他也是清楚北边的一些民族并不像中原一样,反而是更乐于将家业交给幼子。</P>

但不论如何,窝阔台非长非幼,又有不知道多少个兄弟,而蒙古的继承制度又并不完善,那么若是他们能在成吉思汗死后继承的问题上闹出点矛盾争端就非常符合大家的期望了。</P>

赵匡胤之所以会这么想,纯粹是因为他对于那个后来的大宋压根不抱有什么希望。</P>

成吉思汗的心性和能力已经充分展现,即使是敌人,即使是外族,即使是并不符合中原伦理观,赵匡胤也得对其赞服。草原想要统一,需要这样的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但强有力的领导者的目光绝不会停留在草原上。</P>

若说像是金人那样,南进了一部分后就受限于国内纷争和自身力量不足,不得不停止脚步也就罢了,毕竟成吉思汗固然强大,但他的后人可未必能有他的水平;</P>

只是,神迹在关于明朝的故事中、在窝阔台的概述中,已经将这个侥幸的可能全部打碎。</P>

“元世祖啊。”在太祖过后,又有一个世祖,而窝阔台这个太宗又攻克了金国。这些最起码能够说明一点:蒙古的军事状态在他们入主中原之前,都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他们的作战热情,同样保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P>

“女真人并不能算是游牧起家,”赵光美道,“这和蒙古还是有区别的。”</P>

对于这个问题,赵匡胤则更关心其中的一个部分:“游牧民族……虽然我大宋此时与北方诸民族并不接壤,但契丹也算是游牧民族。他们具有的特性朕也有所了解,但是蒙古假若真的能够做到压服辽阔草原又南下中原,他们的军队纪律必定非常严格。”</P>

这个纪律当然不是说什么不掳掠民众之类的,赵匡胤根本没觉得蒙古一类的游牧民族的军队会做到这一点。这个纪律指的是作战纪律,听从指挥,调度得当,绝不违背军令……能做到这些,就足以称雄一方了。</P>

【在统一了蒙古诸部后,成吉思汗还顺便向周边的其他各个部族派遣使者,责问他们他们收容成吉思汗的敌对部族,是否是打算与蒙古人为敌;继而表示,如果不打算成为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敌人,那么就要归顺于蒙古的统治下。】</P>

【蒙古草原上的这些部族纷纷选择归附;但是西南方向的吐蕃则拒绝投降,还驱逐了蒙古的使者。】</P>

【因此,成吉思汗便将吐蕃视作了敌人,也将是他继续攻打的目标。】</P>

【不过,为了防止挨着蒙古和吐蕃的西夏与吐蕃交好,到时候在南下远征的蒙古大军的背后捅刀,便打算先灭掉西夏,扫清南征的道路。】</P>

【在他称汗的前一年,成吉思汗就曾亲自带领军队南下。】</P>

【而西夏虽然承平日久,但早先也发现了草原上的力量变动,又有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曾派遣使者想要约西夏一同夹击成吉思汗,西夏虽然最终并未答应,但也开始加紧了防守准备。】</P>

【因此,西夏此时已经开始变得难以攻打起来,他们坚筑城池,加强城防工事,准备严防死守,打一场长期战争。】</P>

【于是,成吉思汗在称汗前的第一次攻打西夏作战就遭遇挫败,这不仅是因为西夏的准备,也是因为这实际上应当算是蒙古大军第一次进行攻城作战,第一次与中原风格的防守交锋。】</P>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算上第一次攻打西夏,总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征战,称汗前一年、元太祖二年、四年、十二年、二十一年,直至二十二年西夏投降,历时二十三年。】</P>

宋朝,雍熙年间。</P>

赵光义对此半点不意外,还觉得非常有道理:“要是西夏那么好打,朕怎么还会让他在那里自立称帝?”就是因为不好打啊!</P>

定难五州那块地方,本来就是一个关键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当地的民风还颇为彪悍,也正是因此才能在唐末的混乱中保有一席之地,也正因此自己才没能控制住。</P>

看看,这号称一统草原的蒙古人都用了二十三年才打下来一个西夏,二十三年啊!</P>

这还不是那种一直拖着拖垮西夏,还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征战,五次!蒙古人倒是可以骑马,可以就地征粮,既省时间,又能省却一大部分的粮草花费,但是大宋可不能这么做。</P>

这么想着,赵光义对西夏的独立就越发心安理得起来。</P>

宋朝,开宝年间。</P>

赵德芳觉得这和西夏这些年的发展也有关系:“西夏只要不蠢,就定然会不断加强防守,而且到了这时候,他们立国也有……二百年了吧?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他们发展自身,建设城池了。”</P>

不说别的,这么长的时间下来,就算大宋在后来变成了一个坚决不打仗的鬼样子,西夏也总该和大宋、辽金之间有过交锋,所处的环境并不能算作是绝对和平的,因此他们的防守也应该有点水平。</P>

赵德昭点头:“是啊,不过既然如此,连西夏都能坚持二十三年,那我大宋也势必不会是那么好攻克的!”</P>

连西夏都能坚持二十三年,大宋难道就不能坚持更久?这又不是让他们出去作战,就是防守作战,以大宋的城池建设和军队军械建设,怎么着也能让蒙古人体会一下长期作战。</P>

“不过,二十一年还有一次大规模征战,成吉思汗是亲征还是派遣将领?”</P>

赵光美一算年龄,脱口而出:“肯定是派遣将领啊!”说完后,突然又有些犹豫,毕竟这游牧民族好像确实是亲征的时候很多,但他还是觉得以成吉思汗这时候的年龄不应当亲征,“毕竟蒙古看起来也不缺少将领。”</P>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P>

这时候,成吉思汗已经发动了三次对于西夏的征伐了,这一次虽然也没能彻底打下来这个地方,但已经迫使西夏求和,附蒙攻金,年年纳贡。</P>

此时知道他们大蒙古国和西夏的纠葛居然还要一直持续到二十二年,有些王公将领不由有些躁动起来——他们承认,西夏在守城方面确实是有些心得,但是也不过如此,这一次不就求和了吗?怎么能一直到二十二年才拿下?</P>

成吉思汗倒没觉得这提前被告知的时间跨度有什么大问题,左右何时征讨都是依照他的心意和决断而来:“西夏的守城方式,确实值得学习一二,毕竟西夏结束了,还有金国和宋国。”</P>

金国现在倒是因为内乱和腐朽而衰弱下去,攻打起来也不是如何困难,但是再往南的宋国,可能就会有点不同。提前了解学习一下这些中原人习惯的防守方式也不是什么坏事。</P>

见众人都将他的话听了进去,他才说到了自己要说的重点:“既然西夏已经求和,称臣纳贡,我又如何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P>

木华黎明白了问题所在:“是西夏背叛了大汗,背叛了大蒙古国!”</P>

【在这二十三年间,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主要进行了两方面作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