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石重贵令符彦卿屯守澶州,过了几天又让高行周也屯守澶州,景延广收河阳。并让高行周、景延广和邢州方太领军驻扎在黄河,以防契丹大军直冲南下。】</P>
【同时,石重贵还下诏征集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邺都、河阳、邢州(河北邢台)、洺州(河北永年)等地的粮草运往中渡桥。】</P>
【但没两天,契丹就从南边断掉了后晋的粮道,也断掉了消息渠道。朝廷上下大为恐慌。】</P>
【而恐慌的不只是后晋朝廷,还有杜重威和后晋大军。】</P>
【粮道断绝不说,耶律德光还让契丹士卒将俘获的后晋之人全部刺面然后放走,后晋那些仅剩的运粮民夫看到这些人都吓得四散而逃,而这“奉敕不杀”四字也传入了后晋大军的军营中,助推了人心惶惶的局面。】</P>
【初六,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认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后晋如今营孤食尽,若是接着这么枯守,最终迎来的必然是大溃败。而北面的恒州城距此不过五里,只要大军能够拼一把,冲破契丹的封锁,渡过滹沱河,就可以进入城中,扭转局面。】</P>
【杜重威采纳了他的意见。】</P>
汉朝,元狩四年。</P>
刘彻对这个王清顿生一点好感:“后晋军中还是有些有才干,敢拼搏的将领的。”</P>
只是,这杜重威都同意了这个计策,而这个计策看起来就非常具有可行性——营孤食尽,但正是可以用孤军哀兵的士气来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恒州城又不过五里,这怎么最后还变成了耶律德光喜欢的局面?</P>
卫青看了一眼皇帝,就明白了他在思考的问题,于是道:“很可能是先锋之后,大军未能及时跟上。”</P>
这是争渡,渡过滹沱桥,那么就不可能是大军直接压上,而是需要分出一支精锐士卒来作为先锋,打开局面,随后大军再紧随其后、接应先锋,毕竟,只靠先锋是绝对不可能让整个大军突围而出的。</P>
那么,在这之中就有几个问题:先锋军是否足够锋锐勇武,能够起到打开缺口的作用?后续主力能否及时接上,避免让先锋的努力功亏一篑?</P>
卫青对后者表示怀疑,因为杜重威不可能是先军将领,但他一定会掌控主力。</P>
刘彻反应过来,计划没错、但衔接出问题,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要是杜重威在最后关头迟疑一会儿,即使他还是出兵了,也不可能获胜了。</P>
霍去病也道:“如果这一次失败了,对后晋大军士气的打击会非常大。”也很有可能让杜重威更加偏向于投降自保。</P>
【于是,就在初六这天,王清带领两千步兵作为前锋,夺桥开路,同行的还有宋彦筠。】</P>
【王清和两千士卒作战勇猛,而赵延寿也带着步兵与之交战。起初,因为勇猛的冲劲,王清在进攻的最初阶段占据了一下上风,这就是后晋大军最好的机会。】</P>
【但杜重威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定,没有命令大军立刻跟上,于是仅有两千的后晋先锋逐渐败退,契丹一方在步兵之后又有高彦温带领骑兵上阵,猛攻不止。】</P>
【宋彦筠就此退走,而王清已经到了北岸,于是只能在北岸列阵,最后,没有生力军及时援助的王清被斩杀,契丹成功遏制了后晋的一次反击。】</P>
【随后,虽然后晋又有几次想要夺取中渡桥的行动,但士气已低,也再没能成功过。】</P>
【此时,耶律德光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P>
【而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的,是杜重威。】</P>
【几次夺取中渡桥失败,又已经粮道断绝,杜重威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在一天,就偷偷派人到了契丹军营,向耶律德光表露想要投降的意思。耶律德光非常高兴,这是好事儿啊。】</P>
【但杜重威有了投降的意思可不够,他能最终真的投降、不会动摇吗?投降之后,他不会搞出什么拖后腿的事情,最终帮助后晋吗?</P>
为了增加招降的成功率,以及保证招降后杜重威不会添乱使绊,而是能够一心一意让自己灭亡后晋,耶律德光祭出了一招百试百灵、经过多人认证好用的方法:许以称帝。】</P>
【而杜重威则再次帮耶律德光验证了一次这个方法的可靠性。】</P>
【在收到耶律德光愿意帮助他在中原称帝后,杜重威非常高兴,想要投降的心从此坚不可摧。】</P>
【在一天例行的将领会谈的时候,杜重威先是暗中埋伏甲士,然后将他打算投降的消息通知各个将领。主将都已经下定决心了,其他人还能如何?于是所有人写下了投降书,士卒也放下武器,就此投降。】</P>
辽朝,会同元年。</P>
耶律德光开怀大笑:“好啊!中渡桥之后,后晋再无一战之力,我军必能长驱直入,直捣京城!”列阵于黄河之上,又有什么用呢?大军的军心已经动摇,那些节度使们,会为了石重贵死战到底?</P>
若是节度使会为了石重贵死战到底,那理论上当初后晋就不应该能够建立——若不是各处节度使纷纷望风而降,石敬瑭何以直下洛阳,随后就建立王朝?</P>
所以,当直属于石重贵的大军投降后,那些节度使所率兵马、所镇城池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节了。而京城,现在正值兵力空虚。</P>
他暗自感叹,给中原这些将领们、节度使们许诺立其为帝的方法,还真是好用。一个个或许最核心的投降原因不是因为为了称帝,但如果能够称帝,绝对能把他们的投降之心变得真诚十分,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为本国效力。</P>
比如赵延寿。</P>
耶律德光了解自己,也对赵延寿有些了解,如果说任命赵延寿为南面官枢密使,还是为了他在燕云地区的人脉和力量、为了安抚他也安抚汉人,那么这一系列南下战争中这般任用他、他也如此卖力,那必然是自己对他有了什么说法。</P>
只不过,最终未必会兑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