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就外戚吧,刘恒没有过多纠结,左右他现在虽然宠爱慎夫人,也没有想要改立皇后。而且,窦氏是启儿的母族,变成外戚也很正常。</P>
倒是薄家……刘恒看了看好大儿,觉得他这个太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废掉了如今的太子妃薄氏。</P>
废就废吧,只要不妨碍他的武帝好孙孙就好。</P>
【薄家和刘恒的关系如何?应当还是比较好的。】</P>
【一方面,刘恒和薄姬的感情不错,刘邦不管,又早早到了封地,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另一方面,薄家并无多少势力,谨小慎微,在代地的时候也没做出过什么让刘恒为难的事情。】</P>
【从刘恒登基的路上,派了舅舅薄昭去试探,也能看出他对于薄家、或者说舅舅薄昭的信任程度。】</P>
【刘恒登基,薄昭为轵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P>
【直到周勃下狱,薄昭收受了周勃大笔贿赂,帮周勃说话,还将事情传到了薄姬的耳中。】</P>
【刘恒当时将周勃逮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虑。】</P>
【而薄昭大肆收受贿赂、又直接站队周勃,还让薄姬帮着说话的行为,很大可能已经让刘恒心生嫌隙。】</P>
汉朝初年。</P>
刘邦懒洋洋,只觉得这薄昭实在是不够聪明,没有头脑。</P>
“轵侯,轵地,是个好地方啊。”轵地在河内郡,把这么一块地方作为薄昭的封地,显然当时的刘恒还是很亲近自己的舅舅的,再加上与功臣诸王抗衡的原因……</P>
但是,你作为外戚,除去和皇帝的亲缘、感情关系外,一大作用就是用来牵制抗衡诸侯和功臣集团——哪怕薄家作为外戚实力不强,但强不强是一回事,有没有是一回事——结果,在皇帝因为政治原因处理一个功臣集团领头羊的时候,你却公然站了功臣的立场?</P>
不排除刘恒授意薄昭的可能,但到底不合适。</P>
吕雉平静道:“刘恒追求节俭。”为此,作为皇帝不修露台,宠妃的衣裙不能垂地,他的坚持和决心可想而知。</P>
刘邦点头,没错啊,虽然大汉确实有着不少用金厚赠的风俗,但薄昭直接受了,唉!</P>
明朝,洪武年间。</P>
朱元璋对于历史上种种外戚乱象早已熟知,薄昭自然也不例外。</P>
“这外戚啊,只能给他们富贵,决不能给他们权力,否则,即使他们没有篡权的能力,也会扰乱朝政,祸乱天下。”</P>
像他,给朱家子孙定下的婚嫁规矩就很好,基本上能够杜绝掉历史上的一系列问题: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必慎选庶民善良之家。</P>
这样,即便有了问题,处理起来也很简单方便,不需要顾及什么前朝力量、母族势力。</P>
还是他想的周到!</P>
【在入京的那一刻,刘恒已经做好了变成皇帝的准备,而他登基后的种种行为、手段也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皇帝。】</P>
【可薄昭却并没有及时跟上他这个外甥变化的脚步。】</P>
【虽然成了轵侯,但他还没有完全清楚刘恒如今的本质,他沉醉在天子外戚的风光中,还一味将刘恒当做自己的外甥,认为亲人的关系必然让刘恒会偏向自己。】</P>
【但如今的刘恒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对于现在的刘恒而言,最重要的是政治,再包括诸如民生、经济等方面。</P>
若是无事,作为刘恒的舅舅,还是在他登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舅舅,薄昭自然生活滋润,但若薄昭越线,那也只能没办法了。】</P>
【十年,薄昭干了一件大事,他杀了朝廷的使者。】</P>
汉朝,元狩四年。</P>
刘彻笑了:“朕是皇帝。文帝,也是皇帝。”</P>
作为大汉天子,掌握整个大汉的情况和方向,就绝不是原来的诸侯王了,更不会是像民间亲族那般。而是一切都要为天子服务,天子的言行同样要为政治、需求而服务。</P>
对于这一点,刘彻一点也不觉得有问题,而是相当自豪:朕,还有朕的先祖们,都是不会拘于私情的皇帝,都是为大汉负责的天子!</P>
至于若是有一天,天子如普通的诸侯王或者民间一般,为了私情而对天下放松,那,大汉才是真的要走向衰亡。</P>
唐朝,贞观年间。</P>
李世民摇头:“做了这样的事情,薄昭还怎么可能无罪生还?”汉使,是代表天子的,结果你薄昭却私自将其杀害,是不将天子放在眼中吗?</P>
再加上文帝十年左右的政治形势……</P>
只能说,薄昭认不清情况,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结果干的事情太大,能力、身份和情分又不足够刘恒坚持保他,最终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P>
【这件事太大了,刘恒不可能轻飘飘揭过去,但他还是想要给薄昭一个体面,也给自己一个体面。】</P>
【于是,他没有直接命人抓住薄昭按律诛杀,而是让大臣们陪薄昭喝酒,想要暗示薄昭去自杀,但薄昭虽然看了出来,却并不愿意。】</P>
【怎么办?刘恒干了一件留名千古的事情:派群臣身着丧服,前往他的地方给他哭丧。】</P>
【薄昭没有办法,他知道自己是真的非死不可了,于是选择了自杀。】</P>
汉朝,元狩四年。</P>
刘彻点点头,之前都不是很注意这一点,现在看来,这么一个办法,还当真好用。</P>
不用自己动手,又能搏一个念情的名声,还能让被暗示的人也保留了一份体面,又解决了外戚问题,这不是一举多得,还有什么是一举多得?</P>
自己的大臣们就总有一些和自己的政见不同,或者有些跟不上脚步逐渐过时,自己想干什么还需要顾及他们的体面问题,现在看来,根本不用想那么多,只要让他们自己懂得体面就可以了。</P>
汉朝初年。</P>
刘邦这次是真的笑了,笑得开怀,不能自已。</P>
“刘恒这小子,从这里看来,才是真有乃公的风范!”</P>
怎么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当事人才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