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晁错(1 / 2)

【总体而言,刘恒依据黄老之学,施行“无为而治”,鼓励民间的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减少对外战争的次数,废除苛刻刑罚,对商人买卖解禁,又对诸侯王和列侯功臣们总体上采取一种较为宽和的态度。】</P>

【这样的做法,让汉朝的人口继续恢复,在他在位的末期,“民近战国”,经过秦末楚汉的人口,总算有所恢复。】</P>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P>

刘恒脸上的笑意真实了一些,嘴角的弧度都更大了一点。</P>

大汉的问题仅仅是粮食、经济、或者与缺乏战马之类的吗?不,大汉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人口稀少,虽然并没有少到最紧张的地步,但同样非常严重。</P>

稀少的人口,让大汉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粮食储备,也无法组织起对匈奴的有力反击,这么些人口,忙着耕种、修建各处水利设施都来不及,哪能抽出大量来对外作战?</P>

大汉的人口确实比匈奴要多,但大汉的性质与匈奴又怎能相同?</P>

而他登基以来,最大的治国目标就是能够恢复大汉的国力,等到他在位末期,能够让人口恢复至秦朝左右,就是他成功让大汉国力恢复的一个证明。</P>

看到这里,刘恒感觉自己对改正朔、易服色等事情突然起了极大的兴趣——有这样的天命在身,朕自当承担起为大汉订立礼制的责任!</P>

汉朝初年。</P>

刘邦松了口气:“可以可以。”</P>

他掰着指头算了算时间,虽然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刘盈死亡的年龄还是已经明确的,既然如此,再估摸一下吕雉的寿数,以及刘襄兄弟在刘恒登基一两年后先后离世,这么一算,大汉恢复战国秦朝时的人口的时间,离得也不算太远。</P>

既然这样,他就可以放心了,大汉需要的时间并不是很长。</P>

不过,既然如此,那么大汉的情况就已经基本能够支撑起一些战争了,就算刘恒的太子继位后要处理诸侯王和功臣集团的问题,也不应当拖到再下一个皇帝才开始进攻匈奴啊?</P>

刘邦的脸色不对起来。</P>

这么算来,难道他这个儿子的继承人在寿数上有所不足?</P>

【而在刘恒在位期间,除了贾谊外,还有一个人,同样对汉朝的政策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这个人就是晁错,刘恒在位时期担任太子家令,先前提到的“入粟拜爵”和“募民实边”两个政策,皆由他提出。】</P>

【晁错并不如贾谊一般,是一个地道的儒家人士——虽然汉朝时期的儒家与后世的儒家,有着天差地别。】</P>

【晁错在早期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没错,就是法家思想。】</P>

【虽然汉朝大部分人都认为,秦朝的灭亡与法家有着莫大关系,但法家也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依旧维持着一定活力。】</P>

【而纵观汉朝,除了初期坚定任用黄老之外,其余时间绝不是单一任用一家学说,而是择其优劣,既有“儒皮法骨”,又有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的定论。】</P>

【此后,法家的思想观念一直有所传承,虽然未必是挂着法家的名号。】</P>

秦朝。</P>

嬴政眉头都没有动一下,神迹中内容的意思,与先前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认为秦朝的制度过于暴虐苛刻——他并不意外。</P>

倒是汉朝后来的这个方式确实有可取之处,霸王道杂之吗?儒家确实也有些能用的地方。</P>

不过,观神迹之意,法家的思想、或者说手段等方面确实传承了下去,但名字已经不再是法家,那还能是谁?儒皮法骨,只有儒家了。</P>

始皇帝看向了李斯,果不其然,李斯正在咬牙切齿。</P>

李斯察觉到了皇帝的目光,但他这时已经完全顾不上了,左右皇帝也不会因为他此时的失态而对他进行惩戒,那他何必压抑自己呢。</P>

儒家!儒家那群不要脸的家伙!</P>

嘴上说的好听,仁义道德,各个将其奉为圭臬,还以此来指责他法家残暴没有人性——那你们呢?你们做到仁义道德了吗?</P>

若是做到了仁义道德,怎么还能厚颜无耻地将他法家的理论据为己有、冠上儒家的名号?</P>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P>

你们整天将礼制挂在嘴边,自己没有礼制,怎么还不知道一死以示清白?</P>

别说是什么后世儒家的问题——要他看,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些根子上!</P>

想着想着,他又突然诡异地找到了平衡:看吧,看吧,看看你们的徒子徒孙,把你们现在坚持的儒家都变成了什么样子?日后的儒家理论,你们看到了,怕也是不敢认的。若是让你们看了,不知道会不会气出个好歹来。</P>

李斯不无恶意地揣测着。</P>

汉朝初年。</P>

刘邦满面赞赏,看样子差点起来高歌一曲以示赞赏和激动。</P>

“这就对了嘛,乃公就说,怎么能只依靠一种学说治国呢?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需求,只用一种,迟早会出现问题。”</P>

秦朝不正是如此吗?法家之前确实好用,但到了一统天下之后,就应当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了。大汉同样如此,前期是迫不得已,只能休养生息,等到休养完了,怎么还能依旧固守旧历?</P>

而法家和儒家,都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选择呢?堂堂天子,怎么就不能两者兼有了?</P>

——看到后世子孙这么能想得开,懂得实用,他就放心了。</P>

吕雉在一旁面无表情,她当然并不是对霸王道有什么意见,在这一点上,她和刘邦的态度还是一致的:有用的才是最好的,既然有用,为何非要舍弃一个?</P>

只不过,这样的风格,还是让她感叹:不愧是刘邦这混账的子孙,简直和他一脉相承。</P>

看来,就像那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刘邦这个开国皇帝对整个大汉的影响不是一般的深。</P>

汉朝,景帝前元年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