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彩蛋·盛世衰亡5(1 / 2)

唐朝,贞观年间。</P>

李世民略略斟酌,按下了乙的选项。</P>

李隆基是决不可能为了杨贵妃的性命而把自己也置身于生死一线间的,这点毋庸置疑;但从神迹中并不多的对杨贵妃的描述中来看,李隆基同样圣宠于她。</P>

毕竟,这次出逃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且不说,居然还带上了杨贵妃的姐妹——即使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杨贵妃的姐妹身在宫中,出行方便,也足以看出来李隆基个人的倾向。</P>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虽然已经发生了士兵自行动手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的事情,李隆基也意识到了事情不妙,但多年来至高无上、养尊处优的生活,李隆基未必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杨贵妃和自己究竟到了何等危急的情况。</P>

到底没有年轻时候的敏锐和反应了。</P>

所以,李隆基做不到第一时间立刻顺从众意,杀掉杨贵妃,他会有一个挣扎、或者说反应的过程,然后他最终还是要保全自身。</P>

明朝,洪武年。</P>

朱棣对杨国忠的死亡并无多少兴趣:“杨国忠,不如李林甫多矣。”虽然李林甫同样玩弄权术,但本人的水平可是能够拉杨国忠不知道多少条街。</P>

“若是李林甫一直在位,那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许会拖延数年才会发生。”朱棡点头,说不定,还真能让李隆基在位期间躲过这一劫,当然,这很难,毕竟李隆基实在活得太久了。</P>

李隆基和李亨这一对父子,当真是富有戏剧性。</P>

李亨把李隆基变成了太上皇,让李隆基晚年过得凄凄惨惨戚戚,郁郁寡欢,好不痛苦,回到长安后五六年就驾崩了;但是李亨居然也在同一年同一个月驾崩,就和李隆基前后脚……</P>

【面对陈玄礼和所有士卒的要求,李隆基回答:“朕当自处之。”】</P>

【但这时的他仍旧不想要杀死杨贵妃,于是自己一个人拄着拐杖呆着,直到他身边的人觉得必须做出决定,劝谏他的时候。】</P>

【左相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司录参军韦谔劝李隆基“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P>

【而李隆基尚且想要挣扎一下,认为杨贵妃身在深宫,和杨国忠扯不上关系。】</P>

【于是,心腹宦官高力士直指核心:“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P>

【将士安则陛下安矣。】</P>

【于是,李隆基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帛带缢杀。】</P>

【看到了杨贵妃的尸体,又得到了李隆基的宽慰,陈玄礼和诸位将士于是大呼万岁,随后才开始准备继续行军。】</P>

【而终于缓过气的李隆基也开始思考这一切的过程,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幕后关键人员就是太子李亨。】</P>

【而在马嵬之变后,李亨决定就此和李隆基分道扬镳。他选择的方向是:甲.北上 乙.下江南 丙.往东部行进】</P>

隋朝,开皇十八年。</P>

自从有了杨广的简单事迹后,杨坚觉得自己不想看到“下江南”三个字,一点也不想。</P>

这太子李亨大约也没有下江南,毕竟,那里相较关中虽然确实安定许多,但并不利于唐朝此时重振旗鼓、收拢军队百姓人心。</P>

唐朝,贞观年间。</P>

“北上,当然是北上!”尉迟敬德刚刚看到选项,就喊了出来。</P>

毕竟,此时大唐的精锐其实都在各处边防重镇,那么北上后获得有利力量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P>

更何况,北上,距离长安等战场距离是最近的,李亨若是以太子的名分展开旗帜,也能够给动荡飘摇的大唐各地打上一剂强心针。</P>

否则,若是如李隆基一般避于一地,大唐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像那宋朝一般偏安一隅,随后苟延残喘罢了。</P>

李世民点头,按下了甲。</P>

【李亨打算北上朔方,获取那里的兵权,从而对抗安禄山、收复河山。】</P>

【而这一决定并非临时起意,东宫宦官李辅国就曾经劝李亨:“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辅国从至灵武,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P>

【没错,李亨不止要收拢兵权,他还打算就此一步上位,到了朔方军治所灵武后就着手登基事宜。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并改年号为至德,是为至德元年。】</P>

【而李隆基就这么变成了太上皇,李亨登基当天就派人前往四川告知这一消息。】</P>

唐朝。</P>

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君臣们纷纷抚掌大笑,赞赏不已:“总算换人了!”</P>

这不是他们喜不喜欢李隆基的问题,而是此时李隆基的威望已经跌至谷底的问题。</P>

一个多年来只顾享乐、对于朝政没有任何正面帮助的皇帝,若是平顺一生也就罢了,但偏偏却出现了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巨大叛乱——而这个皇帝的选择居然还是偷偷出逃,抛下京城百姓大臣不顾。</P>

这样的皇帝,还能有什么威望?!从将士诛杀杨国忠等人就能看出来,此时的李隆基在人们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了。</P>

这样的皇帝继续下去、还是在蜀地继续下去,大唐非常有可能就此滑落深渊,变成一个地方政权。</P>

所以,李亨做得好啊!</P>

赶紧替换掉这个混账玩意儿,至于什么没有当着他的面登基,那都是小节了。</P>

【而逃往蜀地的李隆基又如何呢?】</P>

【当然,他过的并不开心。】</P>

【但此时,李隆基的心情还重要吗?不重要。】</P>

【远在灵武指挥军队镇压叛乱的李亨比他重要,在各地奋战的将士们比他重要,包括在惊慌下沿着他的脚步同样逃往蜀中的百姓们同样比他重要。】</P>

【唐朝的诗仙李白曾写蜀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

【这句诗文在以往是对于蜀道难行的客观描写,如今却是那些仓皇奔逃的百姓的遭遇的真实写照。】</P>